約伯記 約伯記 7:17-21

約伯記 7:17-21

人算什麼,你竟看他為大,將他放在心上?每早鑒察他,時刻試驗他?你到何時才轉眼不看我,任憑我咽下唾沫呢?鑒察人的主啊,我若有罪,於你何妨?為何以我當你的箭靶,使我厭棄自己的性命?為何不赦免我的過犯,除掉我的罪孽?現在我將躺臥在塵土中,你要殷勤地尋找我,我卻不在了
這段經文(7:17-21)是約伯對神的直接控訴,將焦點從個人痛苦轉向與神的關係,質疑神為何如此關注他這微不足道的人。這段話語帶有諷刺與痛苦,反映他對苦難意義的困惑。這段經文是約伯對神發出的終極質問,包含三個銳利的問題;(17-18節)人算什麼?[為何不放過我?]; (21節)[為何不赦免? 17節人(ʾĕnôš,脆弱的人類;gādal,高舉),這句呼應詩篇 8:4,但語氣諷刺,質疑神的過度關注。(18節)約伯感覺神像嚴厲的考官,不斷[測試]他; 約伯將神的注意視為負擔,而非祝福。(19-20節)[吞滅]與[放過]的強烈對比;吞滅原指海怪吞噬(伯2:3),約伯感覺神如怪獸般對待他。 容我嚥下唾沫是最卑微的請求-求片刻喘息。(20節)約伯的困惑;若我有罪,為何不直接懲罰?若無罪,為何受苦?,約伯質疑他的罪如何影響神,並指自己成為箭靶。(21)[為何不赦免我的過犯,除掉我的罪孽];並不是約伯承認犯罪,否則他早已按照以利法的[認罪-赦免-蒙福]公式(5:17-20)重獲祝福(5:21-26)。約伯承認自己是個罪人,所以常為已知之罪和未知之罪獻祭(1:5)。但他卻不知道這次到底犯了什麼罪,甚至連獻祭也不管用,神竟然始終不肯赦免,以致他遭受如此沉重的苦難。21節為何不赦免我的過犯?,他預見死亡([躺臥在塵土]),質問神為何不寬恕。約伯的控訴指向罪與苦難的因果困惑,渴望赦免與釋放。約伯承認神是鑑察人的主,盼望神的眼目看顧自己(8、21節),但不想被神當作[仇敵]鑑察、試驗,而是當作密友尋找
思想:約伯的質問與詩篇 8:4形成對比;詩人讚嘆神的眷顧,約伯卻視之為折磨。我們是否也曾在苦難中誤解神的注意?神的[鑒察]並非審判,而是愛的凝視(詩篇 139:1-3)。約伯此刻看不到,但我們知道祂的關注最終帶來救贖(約伯 42:10)。約伯質疑罪與苦難的關聯,感到自己無辜卻成箭靶。這是許多人在苦難中的心聲;為何我受罰?約伯未得即時答案,但新約揭示主耶穌已成為我們的箭靶(以賽亞 53:5),承擔罪的後果。我們的苦難或許無解,但基督的愛給予意義。
祈禱:慈愛的天父,當我如約伯般質問祢的關注,求祢讓我看見祢的愛。赦免我的罪,醫治我的苦,賜我片刻喘息的平安。即使我躺臥塵土,感謝祢仍尋找我。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約伯記 4:1-6約伯記 4:1-6


[提幔人以利法回答說:『人若想與你說話,你就厭煩嗎?但誰能忍住不說呢?你素來教導許多人,又堅固軟弱的手。你的言語曾扶助那將要跌倒的人,你又使軟弱的膝穩固。但現在患難臨到你,你就昏迷;挨近你,你就驚惶。你的虔誠豈不是你的倚靠嗎?你的盼望豈不是你純正的行為嗎?』](和合本) 第4章1-6節是提幔人以利法的首次發言,他打破七天的沉默(2:13),試圖安慰約伯,卻隱含對約伯反應的質疑。以利法來自提幔(今約旦南部),以智慧著稱(耶 49:7)。他的話語奠定朋友們的論調:苦難與罪相關。第4-5章是他的完整論述,1-6節作為開場,提及約伯過去的敬虔與如今的軟弱,試圖以此激勵約伯。這段經文結構分為兩部分:引言(1-2節)與勸勉兼質疑(3-6節)。(1節):這標誌對話的轉折,從約伯的獨白(第3章)進入朋友的回應。[人若想與你說話,你就厭煩嗎?但誰能忍住不說呢?](2節):以利法小心試探,問約伯是否願意聽意見,同時表達自己無法沉默。這顯示他試圖安慰,但也暗示約伯的哀嘆(3:20-26)讓他不安。以利法的語氣溫和,卻帶有微妙的壓力。他認為約伯的咒詛(3:1-10)需要回應,開場試圖建立對話基礎,但已埋下後續論斷的伏筆。(3節):以利法肯定約伯曾是信仰的榜樣,教導他人並支持軟弱者。(4節):這呼應約伯的敬虔(1:1),他的話語如力量源泉,幫助他人站立。以利法用詩意平行句(希伯來文特色),讚揚約伯的品格,意在提醒他過去的力量。(5節):以利法轉而指出約伯當前的軟弱。[昏迷](yāla‘,疲乏)與[驚惶](bāhal,慌亂)描述約伯對苦難的反應,與第3章的哀嘆相符。他認為約伯的咒詛(3:11-26)與其過去形象不符,隱含批評:你曾堅固他人,為何自己崩潰?(6節):以利法用反問句,認為約伯的敬虔(yir’āh,敬畏神)與正直(tōm,完整)應成為支持他的力量。這反映以利法的神學:敬虔者應靠信仰承受苦難,暗示約伯的軟弱是不合理的。 思想:4:1-6 是朋友對約伯苦難的首次回應,以利法試圖以約伯的過去激勵他,卻未觸及他內心的深淵。這段經文提醒我們,苦難中的軟弱並非失敗,真正的倚靠在於神,而非自己的敬虔。願我們在苦難中找到神的安慰,也成為他人的真安慰者。 祈禱:慈愛的天父,感謝祢透過以利法的話提醒我,信仰不要求我們永遠堅強。當我們像約伯般昏迷,求祢成為我們的倚靠;當我們安慰他人,求祢賜我們同理的心。幫助我們仰望祢,得著真正的平安。阿們。

約伯記 3:1-10約伯記 3:1-10


[此後,約伯開口咒詛自己的生日,說:『願我生的那日和說懷了男胎的那夜都滅沒。願那日變為黑暗,願神不從上面尋找它,願亮光不照於其上。願黑暗和死蔭索取那日,願密雲停在其上,願日蝕恐嚇它。願那夜被幽暗奪取,不在年中的日子同樂,也不入月中的數目。願那夜沒有生育,其間也沒有歡樂的聲音。願那咒詛日子且能惹動鱷魚的咒詛那夜。願那夜黎明的星宿變為黑暗。盼亮卻不亮、也不見早晨的光線。因沒有把懷我胎的門關閉、也沒有將患難對我的眼隱藏。](和合本) [願我生的那日…都滅沒](3節):約伯盼望抹去自己出生的日子,彷彿未曾存在就能免於痛苦。約伯的咒詛是他與神的[對話起點]。他雖咒詛生日,卻未咒詛創造的主,顯示他仍將神放在心中(3:4)[願黑暗和死蔭索取那日](4-5節):他用[黑暗][死蔭][密雲][日蝕]等意象,表達對光明與生命的拒絕。這些詞語在舊約中常與死亡、混亂有關(如詩 23:4),反映約伯內心的絕望深淵。約伯咒詛光明,盼望黑暗,但故事未在此結束。約伯的咒詛並非不信,而是痛苦的真實流露。他不否認神的存在,卻無法理解為何義人受苦。他的吶喊提醒我們,苦難常讓人質疑生命的價值,但這質疑本身是向神敞開的第一步。[願那夜被幽暗奪取](6-7節):約伯轉而咒詛母親懷他的夜晚,盼望那夜從時間中被剝奪,無生育、無歡樂。[願那咒詛日子且能惹動鱷魚的](8節):這裡提到[鱷魚](原文 liwyatan,利維坦),古時邪惡勢力的象徵。也可是指混亂的意思(如詩 74:14),約伯盼望連這怪獸都被激起來吞噬那夜。[因我未曾見苦難](10節):約伯認為,若未出生,就不會面對今日的苦難,顯示他對苦難的無力感。約伯的語言充滿詩意與情感,從[日]到[夜],從出生到懷胎,層層遞進地表達對存在的否定。然而,他未咒詛神,而是將痛苦指向自己,這保留了一絲對神主權的敬畏。約伯的咒詛並非叛逆,而是人性在極限下的真情流露。他不像妻子說[棄掉神](2:9),也不像朋友後來的指責(4:7-8),而是坦然面對痛苦,甚至質疑生存的意義。這種掙扎讓我們看到,信仰並非否定痛苦,而是能在痛苦中與神對話。 思想: 3:1-10 是苦難中的一聲吶喊,讓我們看見約伯的真實,也看見神容許這樣的真實。約伯咒詛生日,卻未咒詛神;他盼望黑暗,卻最終蒙神光照。這段經文邀請我們在苦難中不掩飾情感,而是帶著它來到神面前,因祂是[擦乾一切眼淚]的那一位(啟 21:4)。 祈禱:親愛的天父,感謝祢透過約伯讓我看見,苦難中的吶喊也能成為禱告。當我像約伯般咒詛自己的日子,求祢不離棄我,用祢的愛光照我的黑暗。幫助我學會傾訴,也學會陪伴身邊受苦的人。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