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亞人比勒達回答說;這些話你要說到幾時?口中的言語如狂風要到幾時呢?神豈能偏離正直?全能者豈能偏離公義?或者你的兒女得罪了他,他使他們受報應。你若殷勤地尋求神,向全能者懇求,你若清潔正直,他必定為你起來,使你公義的居所興旺。你起初雖然微小,終久必甚發達。
【約伯記】第8章是約伯的朋友比勒達(Bildad)對約伯的第一次回應,接續以利法的論述(第4-5章)與約伯的哀嘆(第6-7章)。比勒達試圖反駁約伯,捍衛神的公義,並以傳統報應神學解釋苦難。他認為約伯的痛苦必有原因,呼籲他悔改以得恢復。比勒達的語氣較以利法更直接,反映他對約伯言論的不滿。比勒達(約伯三友中的第二位,代表傳統[因果報應]觀)文學結構;(1-2節)責備約伯的言語(3-4節)堅持[神公義]的教條(5-7節)提出[悔改得復興]的方案。比勒達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困惑的愛]。朋友們希望以利法的長篇講論可以使約伯啞口無言,沒想到以利法說了多少(4:1-5:27,共48節),約伯就回了多少(6:1-7:21,共51節),所以比勒達說;這些話你要說到幾時?口中的言語如狂風,與約伯所說的絕望人的講論既然如風針鋒相對,是責備約伯的言語對神不恭敬。神豈能偏離公平?全能者豈能偏離公義,比勒達高舉神的[公義],卻忽略了神的憐憫,其實是用人膚淺的神學去限制神。約伯非常關心兒女的靈性,經常為他們獻祭贖罪(一5),失去兒女是他極大的傷痛。但比勒達卻斷言有果必有因,無端揣測或你的兒女得罪了祂;祂使他們受報應,無疑是雪上加霜。實際上,苦難並非都是因為當事人的罪,也可能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向全能者懇求,意思是請求赦罪。神兩次稱讚約伯;地上再也沒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但比勒達卻按著自己的邏輯由果循因,論斷約伯沒有殷勤地尋求神,並不清潔正直。你起初雖然微小,終久必甚發達,這只是比勒達的臆想,並不是真理的原則,用[尋求神]和[清潔正直]來交換興旺發達,恰恰證實了撒但的指控;他們敬畏神,豈是無故呢。
思想:比勒達批評約伯的言語如[狂風],卻未試圖理解他的痛苦。我們是否也曾在他人哀嘆時急於反駁,而非傾聽?比勒達的質問反映對神公義的信心,[神豈能偏離正直?]但他的應用卻過於簡單化。約伯的苦難(無辜受罰)挑戰這種報應邏輯。我們是否也曾以[因果]解釋一切?約伯記最終顯示,神的公義超越人類理解(38:1-4),邀請我們在困惑中信靠祂。
祈禱: 親愛主,當我如約伯般痛苦,或如比勒達般誤解,求祢教我傾聽與信靠。赦免我武斷的判斷,讓我在尋求祢時找到盼望。感謝祢的公義超越我的理解。阿們!
約伯記 8:1-7
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