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伯記 約伯記 8:16-22

約伯記 8:16-22


他在日光之下發旺,蔓子爬滿了園子;他的根盤繞石堆,扎入石地;若從原處被拔出,那地就不認識他,說;我沒有見過你。看哪,這就是他道中之樂;以後必另有人從地而生。神必不丟棄完全人,也不扶助邪惡人。他還要以喜笑充滿你的口,以歡呼充滿你的嘴。恨你的人要披上慚愧,惡人的帳棚必歸於無有。 這段經文(8:16-22)繼續比勒達的論述,轉而描述敬虔者的興旺與惡人的結局,試圖安慰約伯並強化報應神學。他的話語雖有盼望,卻忽略約伯的正直(1:1)與當前苦難的無解性。比勒達在此用[植物比喻]的修辭,延續他對[惡人必速速滅亡]的論述。這段經文呈現兩幅對比鮮明的畫面;(16-19節)惡人虛假的繁榮(20-22節)神對正直人的應許。16-19節把[不虔敬人](13節)比喻為爬牆的蔓子,看起來非常茂盛,但卻很容易被連根拔除。 [道中之樂](19節),意思可能是[腐爛在路上],被別的植物取代。人的道理越膚淺,就越喜歡煽情,以為只要修辭夠好,論證就有力量。 11-19節是非常出色的詩歌,比勒達對惡人的描繪與以利法對義人描寫恰成一對(5:17-26),但這種因果報應的簡單模式,只能出現在詩歌之中,與復雜的人生現實並不相符。文采雖然斐然,但卻空洞無物。20-22節聽起來是正面的勸勉,實際上是斷言約伯就是那[邪惡人](20節)。[神必不丟棄完全人,也不扶助邪惡人](20節),這句話並不能當作公式到處套用。比勒達是神用來對付約伯、造作約伯的第二個工具,他的觀點與以利法相同,但修養卻差了不少。他簡單地把人分成[完全人]和[邪惡人],堆積修辭來描述[不虔敬人](13節)的下場,認定約伯就是應當悔改的[惡人](22節)。患難見真情,但真情未必是真理。比勒達不遠千里地來表達同情,一旦發現約伯不肯接受自己的觀點,竟然轉而妄加揣測、橫加指責。人的勸勉和安慰若是出於肉體,表面上是為了別人的好處,實際上是為了填補自己靈裡的空虛;所以常常為了堅持而堅持,無論是引用權威、還是煽情修辭,都不是根據真理,所以並不能造就人。 思想: 三位朋友的言語越來越重,對約伯的打擊也越來越大,而神在約伯身上的工作也越來越深。我們平常感到一點委屈、受到一點不公,心裡就已經很難忍受了,何況苦難中的約伯呢?但這三位朋友都是神所使用的工具,神正是要讓他們自以為是地論斷約伯,好一點一點地拆毀他、清理他裡面深處的生命死角。今天,當我們受到對付、受到打擊、受到委屈的時候,有沒有看到那些工具之後神做工的手呢? 祈禱: 慈愛的主,當我如約伯般感到被遺忘,求祢讓我扎根於祢的愛。感謝祢不丟棄完全人,即使現今無喜笑,我信祢的公義必顯明。賜我忍耐等候祢的應許。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約伯記 2:11-13約伯記 2:11-13

  [當時,有三個朋友聽見約伯遭了這一切災難,就從各人的地方出來,一同來要安慰他,憐恤他。他們遠遠地舉目觀看,認不出他來,就放聲大哭;各人撕裂外袍,把塵土向天揚起來,落在自己的頭上。他們就同他七天七夜坐在地上,一個都不向他說話,因為他極其痛苦。](和合本) 經文背景:《約伯記》2:11-13 轉入三友(以利法、比勒達、瑣法)的到來,他們聽聞約伯的災難,前來陪伴。這段經文是試煉與對話的過渡,展現朋友初衷的善意與沉默的陪伴,為後續爭論(第3章起)鋪墊。 [三個朋友]是提幔人以利法、書亞人比勒達、拿瑪人瑣法,來自不同地方,顯示約伯影響力廣。(11節)[提幔]可能位於以東(結25:13)[書亞](11節)可能位於幼發拉底河的中部[拿瑪](11節)可能位於阿拉伯半島的西北部。這三個地方彼此相距很遠,三位朋友中有的年紀比約伯的父親還大(15:10)從聽到消息到相約來烏斯地,中間至少需要幾個月的時間,約伯已經忍受了幾個月的痛苦。而他最痛苦的,是當他一無所有,一身病痛的時候,最需要神以[密友之情](29:4)與他同在的時候,神卻好像向他隱藏了。 [聽見…災難]指1:13-19(財產與兒女喪失)與2:7(毒瘡)的消息。[安慰][憐恤]表明他們的初衷是支持與同情。三友聽聞災難,從各處前來(11節)放下自己的生活,只為安慰約伯。這行動顯露愛與關懷。約伯的皮膚病,使他的外表改變很大,所以朋友們都[認不出他來](12節) 顯示毒瘡毀約伯容貌,苦難程度驚人。[放聲大哭] 是表示哀悼;表達震驚與悲傷,[撕裂外袍][揚塵土]是中東哀悼習俗(1:20),他們與約伯同感痛苦。三位朋友為約伯的遭遇痛心,默默地陪了他[七天七夜](13節)相當於為死者哀哭的時間(創50:10;撒上31:13)。三友見約伯痛苦,大哭、撕袍、揚塵(12節)與他同悲;他們未逃避,而是進入他的苦境。[不說話]因約伯痛苦太深,沉默是尊重與共鳴,而非冷漠。這是他們陪伴的高峰。三友七天七夜不說話(13節),因約伯[極其痛苦]。這沉默是尊重與陪伴,而非急於解決。 思想: 約伯記 2:11-13 展示三友在約伯苦難中的陪伴:他們走出家門,與他同悲,沉默守候。雖後來爭論偏離(第4章起),但此刻他們的行動是愛的見證。我們也常見身邊的人受苦,這經文呼召我們以心意靠近,以共鳴同在,以沉默支持。真正的安慰不需多言,而在乎同行的心。 祈禱:親愛的天父,感謝祢在約伯記中賜下陪伴的榜樣。祢看見我們的苦難,也差人安慰我們。求祢幫助我們走出自我,與受苦者同在;賜我們共鳴的心,沉默的智慧。願我們的陪伴榮耀祢,成為祢愛的器皿。阿們!

約伯記 4:12-21約伯記 4:12-21


[我暗暗地得了默示,我耳朵也聽其細微的聲音。在夜間人沉睡的時候,我夢中見了異象。恐懼、戰兢臨到我身,使我百骨打戰。有一靈從我面前經過,我身上的毫毛直立。那靈停住,我卻不能辨其形狀;有影像在我眼前。我在靜默中聽見有聲音說:『人在神面前豈能稱義?婦人所生的在祂面前豈能潔淨?祂的使者在祂眼中尚且不潔,況乎那些住在土房、根基在塵土裡、被蟲子所毀壞的人呢?早晨到晚上,他們就被毀滅,永歸無有,無人理會。他們帳棚的繩索豈不從中抽出來呢?他們死,且是無智慧而死。』](和合本) 第12-21節則是以利法的論述高潮,他訴諸超自然異象,試圖以神的威嚴證明人無資格質問苦難。(12-13節):以利法聲稱得到超自然啟示,夜間異象增添神秘感,暗示其權威性。(14-15節):他描述靈的顯現帶來身體反應(毫毛直立),類似舊約中神的臨在(如出 19:16)。[那靈停住,我卻不能辨其形狀…我在靜默中聽見有聲音](16節):靈的模糊形狀與細微聲音營造敬畏氛圍,準備引出信息。以利法用詩意語言(希伯來文平行句)提升論述可信度,意在壓倒約伯的哀嘆(3:20-26)。這異象可能是他個人的神秘體驗,但其真偽在文中未明。(17節):以利法引用異象的聲音,用反問強調神的絕對聖潔與人的罪性,呼應舊約觀念(如詩 14:3)。(18-19節):他將天使(‘ăbādîm,僕人或使者)與人對比,指出連天使都不完全,何況脆弱如[土房](bātê-ḥōmer)的人類。(20節):以利法用誇張語氣(一日間毀滅)強調人的短暫與無助。(21節):帳棚繩索斷裂象徵生命崩塌,[無智慧而死]暗示人無力改變命運。以利法的神學基於神的超越性與人的敗壞,暗指約伯無權質問苦難(3:20)。他以此支持因果報應(4:8),卻忽略約伯的義(1:8)與神的試煉(1:12)。以利法的話有真理:神聖潔,人有罪(羅 3:23)。但他將此絕對化,認為苦難必因罪(4:7-9),未見神允許義人受試的旨意(2:3)。他的異象旨在壓服約伯,卻缺乏同理心,未能回應約伯的痛苦(3:24-26)。 思想:4:12-21 是以利法以異象強化他的論點,強調神的聖潔與人的渺小,試圖[糾正]約伯。這段經文提醒我們,神的威嚴超越理解,苦難非簡單可解,但祂的愛永不離棄。願我們在敬畏中找到盼望,以愛陪伴身邊的約伯。 禱告:聖潔的天父,感謝祢讓我們從以利法的異象看見祢的威嚴。當我們如約伯受苦,求祢以恩典環抱我們的軟弱;當我們面對他人痛苦,求祢教我們以愛相待,而非論斷。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