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數記 民數記 14:20-45

民數記 14:20-45

【和合本】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民數記】


摩西根據神的話來求神(17 節),而神則回答:【我照著你的話赦免了他們】(20 節)。
這兩句話表明摩西的禱告是摸著了神的心意,所以神就照著他的禱告來應允他。
神照著自己的【大慈愛赦免這百姓的罪孽】(19 節),繼續把他們當作自己的百姓和
產業,但並不豁免公義的懲罰。但他還是必須為自己的罪獻上贖罪祭作為代價。百
姓雖蒙赦免,但代價是【斷不得看見我向他們的祖宗所起誓應許之地】。以色列人
【十次】(22 節)試探神(出 14:11-12) (出 15:23-24) (出 16:2) (出 16:20) (出 16:27) (出
1:1-3) (出 32:1) (11:1-3) (民 11:4-6) (14:2-4 節)。迦勒不看人,也不看環境,只是憑著
信心【專一跟從】神,這就是【另有一個心志】。迦勒和約書亞之所以能承受應許,
並非因為他們比別人做得越多,做得更好,而是因為他們相信神所說的,神把他們
留在應許裡。雖然以色列人已經來到應許之地的邊緣,神卻命令他們【從紅海的路
往曠野去】讓他們按自己的選擇【死在這曠野】(2 節),因為不信的人總是得不著
安息。26-35 節是神向摩西,亞倫宣布正式判決。人向神的感謝,讚美和祈求,神會
垂聽;人向神【所發的怨言】神也【都聽見了】(27 節)。人若巴不得【死在這曠野】
(2 節),神就讓他們的【屍首必倒在這曠野】(29 節)。人若不肯【立刻上去得那地】
神就讓他們【必不得進我起誓應許叫你們住的那地】。【凡被數點,從二十歲以外,
向我發怨言的】(29 節)的男丁,本來是要在神的帶領之下進入迦南,承受應許之地
的,現在卻因著不信,【屍首必倒在這曠野】(29 節)。以色列人的【被數點】原來是
承受應許的依據,現在卻因著不信,成了被定罪的根據。神用兩個【得知】(31,34 節)、
兩個【擔當】(33,34 節)宣告了祂的審判:不信的以色列人【厭棄】應許之地,他們
【在曠野飄流四十年】,是【擔當罪孽四十年】,他們將【在這曠野消滅】【經歷】
神的【疏遠】(34 節);而在不信者眼中看為軟弱的【婦人孩子】(31 節),他們【在曠
野飄流四十年】是擔當父輩【淫行的罪】他們將在這曠野成長,準備【經歷】神所
應許的那地。【淫行】(33 節)指以色列人對神不忠,背離了與神所立的約,神就與他
們【疏遠了】(34 節),神三次宣告【你們的屍首必倒在這曠野】(29,32,35 節)這判
決立刻在【報惡信的人】(37 節)身上生效。【以色列眾人】(39 節)已經試探神十次
(22 節),卻不知真實悔改,以為輕輕一句【我們有罪了】就可以免除刑罰。以色列
人此時自行出戰,並不是因為真心悔改,願意憑著信心順服神,而是想靠自己的行
為來逃脫刑罰,實際上是再次【違背耶和華的命令】(41 節)。人若【為神】去打神
不要他們打的仗,【為神】去走神沒叫他們走的路,實質上是以【順服】的名義不
順服,以【跟從耶和華】(43 節)的名義跟從自己,所以神【必不與你們同在】(43 節)。
思想:神賜下應許之地乃是恩典,以色列人既然【厭棄】那地,就已經從恩典中失落。
今天許多人也以為跟隨神是自己聰明的決定,事奉神是給神面子。人越是這樣驕
傲無知地一廂【情願】,越是在高舉自己,得罪神。
祈禱:親愛的天父,感謝祢對我們有恩典,有憐憫,感謝祢提醒必須有信心和有承擔,
求天父使我們時刻記念祢的應許,用信心思想和說話,勇敢面對環境中的困難,因
為神與我們同在,求祢使我們都能進入應許之地。阿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

民數記 23:1-12民數記 23:1-12

【和合本】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民數記】


【七】(1 節)在聖經中代表【完全】因為神用七天創造世界(創 2:2-3)這個記憶留
在古代中東的許多民族中。巴蘭叫巴勒築壇,這個壇非常特別,巴蘭【築七座壇】
(3 節)也是古代巴比倫文獻中記載的行法術的方法,因爲他們分別築了七座壇、七
隻公牛、七隻公羊,雖然乍眼看起來很有氣勢,但是神從來沒有叫人一次要築幾座
壇,這是他們犯的一個錯誤。巴蘭【上一淨光的高處】(3 節),指巴蘭到高處行【法
術】24:1)。從第七節開始,巴蘭講了一段祝福以色列的話【耶和華將話傳給巴蘭】
原文是【耶和華把話放在巴蘭的口中】。神可以把話放在驢的口中,照樣也可以把
話放在假先知巴蘭的口中。神藉著巴蘭第一次祝福以色列人,宣告神過去在以色
列人身上的作為。神揀選以色列歸祂自己【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出 19:5-
6),在他們身上有特別的計劃,所以以色列與別的民族不同:【這是獨居的民,不列在
萬民中】(9 節)。【誰能數點雅各的塵土】,因為神應許亞伯拉罕和雅各的後裔【如
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創 13:16;28:14)。【四分之一】指【一小部分】。【我願如義
人之死而死;我願如義人之終而終】,可能指巴蘭希望自己能享有亞伯拉罕子孫的
福份(創 12:3)。【亞蘭】(7 節)是【兩河間的亞蘭】(Aram-Naharaim)的簡稱,位於現
代敘利亞的東北部。迦南人稱亞蘭東邊的山嶺為【東山】(7 節),那裡是巴蘭的家
鄉。(7 節)【雅各】代表以色列。神可以【從嬰孩和吃奶的口中,建立了能力,使仇
敵和報仇的閉口無言】(詩 8:2),也可以管制仇敵的口,從假先知的口中發出祂的祝
福(12 節)。巴勒對巴蘭的預言不滿意,所以巴蘭就解釋,神傳給我的話我一定要說。
從巴蘭發出的預言可以看見巴蘭是一個很愛錢卻又要故作敬虔的,想要在不違背
神的旨意下得到最大的好處。神明明不要他去,但他卻硬著頸項要去,為的是能在
巴勒身上找好處,卻又故作敬虔的說神要說的話。
思想: 當我們知道巴蘭是一個為錢永不放棄的人,而巴勒卻是一個為了咒詛以色
列永不放棄的人,這兩個意志堅定都人走在一起,是走在一條錯誤的路上,所以最
終他們都沒有好結果。我們又將生命中意志的堅定放在那裡呢?
祈禱:親愛主,求祢記念我們每都活在這彎曲的世界中,面對很多扭曲的價值觀,求
主藉祢的話保守我們的心,使我們活在祢的旨意中。阿們!

民數記 20:1-29民數記 20:1-29

【和合本】釋經內容資料:《聖經綜合解讀》:【民數記】


1 節【正月】意味著新的開始。現在已經到了出埃及的第四十年,舊世代的百姓大
都倒斃曠野,新世代的百姓已經成長起來。米利暗在這年的正月去世,亞倫在這年
的五月去世,而摩西可能這年的十二月去世。在這 38 年裡,百姓走過了 18 站,大約
每兩年只走一站(33:19-36)照神所吩咐的【在西珥山繞行了許多日子】。在人看來,
百姓經過了 38 年,只是從【加低斯】走到【加低斯】完全是在原地【繞行】(申 2:1)。
(3 節)表明這些領頭【爭鬧】的人仍然是舊世代的那批人,他們要等到過了撒烈溪
【才從營中滅盡】(21:12)。這些人雖然經歷過【米利巴】磐石出水的神蹟(出 17:7),
也經過了 38 年曠野飄流中神的保守,但對神還是缺乏信心。年青時固然愚昧,年老
時智慧也沒有增加,連所發的怨言也和從前一樣。因此,神對付他們的方法,既不是
思想教育,也不是進步改良,而是徹底棄絕,讓他們【在這曠野消滅,在這裡死亡】
(14:35)在這些百姓當中,大部分是新的一代。所以在這次【爭鬧】(3 節)中,神既沒
有責備,也沒有管教,而是用忍耐和憐恤造就他們,讓新的一代認識祂是一位負責
到底的神。【吩咐】原文是複數,意思是要摩西和亞倫一起【吩咐磐石發出水來】
(8 節)。摩西和亞倫的【不信】(12 節),指他們沒有忠心執行神的指示。四十年前,
神在何烈指示摩西【擊打磐石】出水(出 17:6),但這次,卻是指示摩西和亞倫一同
【吩咐磐石發出水來】(8 節)。因為神的目的不是責備舊世代的百姓,而是造就新
的一代。然而【因他們惹動他的靈,摩西用嘴說了急躁的話】(詩 106:33),他先是責
備百姓是【背叛的人】(10 節)然後【用杖擊打磐石兩下】(11 節),並沒有嚴格執行
神的指示。(14 節)摩西客氣地向以東王自稱為【弟兄】。【以東】位於死海以南直
到亞喀巴灣的地區。【大道】(19 節)原文指一般的道路,而不是【王道】(17 節)表
明以色列人退讓一步,請求走比較沒有威脅的一般道路。但以東王還是【不肯容以
色列人從他的境界過去】。所以百姓並沒有穿越以東地,只是向以東人買糧買水(申
2:6)。神藉著【米利巴水】(13 節),讓新世代的百姓學習信靠神;現在又藉著以東王
的【不肯】,讓百姓學習順服神。這次百姓沒有憑血氣行事,而是順服神的吩咐,不
與以東爭戰,繞道而行。雖然要多走一些路,但他們相信神的引導沒有錯,只要是神
領他們走的路,神一定負責到底。【何珥】(23 節)原文的意思是【山】所以【何珥
山】不一定是某座特定的山名,也可能指【高山】或【山中之山】。亞倫是在出埃
及後第四十年去世的,享年一百二十三歲(33:38-39)。百姓為亞倫【哀哭了三十天】,
表示亞倫在百姓心中的重要性。以利亞撒穿上【亞倫的聖衣】(28 節),接任大祭司。
亞倫既能【當著會眾的眼前上了何珥山】(27 節),可見身體健康,並不是因為衰老
或疾病而死亡,而是順服神的安排。這三個人一同默默上山,只有兩個人默默下了
山,成為順服,信靠神的美好見證,補足了米利巴的【不信】(12 節)見證的虧損。
思想:屬靈的成長沒有捷徑,經過 38 年的曠野行走,神百姓中間的舊人逐漸倒斃曠
野,新人逐漸成長起來,然後神才把他們領回【加低斯】重新踏上進入應許的道路。
縱使在天路上有不少的灰心失敗,神讓不是逃避而是重新起步!重新面對!
祈禱:親愛主,感謝祢一路引導我們的生命,主祢從來沒有離開我們,更要我們一步

一步的經歷主祢,縱使我們有不少的軟弱,但主祢仍給予我們重新面對的機會。阿
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