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dmin

啟示錄 3:1-6啟示錄 3:1-6


[撒狄](1節)是古代的著名城市,原來是呂底亞王國(Lydia)的首都,位於傳說盛產金沙的帕克托羅斯河(Pactolus)岸邊,有五條大路匯聚於此,商業發達,經濟繁榮,所以財富來得容易,市民懶散自信,君王(克羅蘇斯Croesus,主前596-547年)不聽警告(梭倫Solon,主前630-560年)。撒狄分為上下兩城,衛城建於險峻的山上,易守難攻。但山崖上有許多裂縫,曾經兩次因為守夜的疏忽,分別被波斯帝國古列王和塞琉古帝國安提阿古三世的軍隊攀岩而上、偷襲攻陷。該城於主後17年發生大地震,但因為提庇留皇帝的經濟援助,很快又被重建。主耶穌在對七教會說話之前,總是針對各教會的不同光景,先啟示祂自己是怎樣一位主,接著稱讚教會的優點,責備她的缺欠,最後是勸勉和對得勝者的呼召。除了給老底嘉教會的信,主耶穌的自稱都來自1:14-18對復活,榮耀基督的描述。(1節) [有神的七靈和七星]顯示撒狄教會雖然懶散懈怠,但仍在聖靈的管理之中。這七封信的受信者是各教會的[使者](2:1,8,12,18;3:1,7,14)而不是教會本身。(1節) [按名你是活的,其實是死的]指撒狄教會雖然是處境最好的教會,沒有其他教會所面臨的壓力,逼迫和試探,似乎也有[行為](1節),其實並不是屬靈生命的表現;好像是活得好好的,其實已經有名無實,奄奄一息。(2節) [你要警醒]這個警告對於一個曾經因懶散而兩次被攻破的城市來說,有著特別的意義。 [將衰微的](2節)原文是[將要死的]。雖然撒狄教會還有一線希望,但這希望是[將要衰微的]。這個教會既沒有搞異端的熱心,也沒有興趣為真理爭辯,與世俗並無分別(4節),所以假先知,猶太人和羅馬人都懶得碰他們,生活毫無壓力。(3節) [要回想]可譯為[要記得](和合本修訂版)。[怎樣領受,怎樣聽見的](3節)指起初所領受的福音。[遵守](3節)原文是現在式主動語態,表示持續遵守。[悔改](3節)原文是簡單過去式,表示立刻悔改。[我必臨到你那裡](3節),指主的管教臨到。[如同賊](3節),比喻出乎意料(16:15;路12:39-40)。這個比喻對於在史上兩次被晚上偷襲成功的撒狄城的信徒,是特別的提醒。主兩次強調,對於這樣的教會,唯一的希望就是[警醒](2,3節)。而[警醒]的方法,就是不斷向自己宣講起初[怎樣領受,怎樣聽見的]福音。撒狄教會,只剩下[幾名是未曾污穢自己衣服的](4節)。信徒是蒙恩的罪人,但亞當的罪性並沒有根除。因此,教會若不分別為聖、持守真道,只要在真理之堤出現任何一個蟻穴,都會在行為上一瀉千里。[未曾污穢自己衣服的]指分別為聖,未與世俗同流合污的信徒。雖然撒狄教會只剩下[幾個]分別為聖的信徒,但這個教會仍是主手中的[七星](1節)。[他們要穿白衣與我同行](4節),可能指與基督一同誇勝(7:9)當時的羅馬市民穿著白色的託加長袍(Toga)參加凱旋儀式。 [配得過的](4節)顯示他們的行為與新耶路撒冷居民的地位相稱,所以配得參加基督的凱旋。當時所有希臘羅馬的城市都有正式的居民名冊,被驅逐的人將被除名。 [生命冊](5節),可能比喻新耶路撒冷的居民名冊。[認他的名](5節),指主耶穌將承認他們新耶路撒冷居民的身分。[得勝](5節)就是對主忠心,是重生的記號。聖靈呼召七個教會中[得勝的](2:7,11,17,26;3:5,12,21)原文都是現在分詞,表明忠心的信徒應當持續得勝,而不是得勝幾次就夠了;即使偶有失敗,也當屢敗屢戰,因為在裡面引導我們的不是自己,而是聖靈。[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2:7,11,17,29;3:6,13,22)就是主耶穌向眾教會所說的話。主耶穌向七教會所說的話,既針對每個教會的特點,也針對歷代所有的教會。主耶穌對七教會的稱讚,責備和要求,都是祂對眾教會的心意,也是祂對每個信徒的要求。[凡有耳的,就應當聽](6節)顯示許多人有耳卻聽不見,聽見卻不明白(賽6:9)。這句話在每封信中都出現(2:7,11,17,29;3:6,13,22),主耶穌傳福音時也常這樣提醒人。但主耶穌說[有耳可聽的](太11:15)是複數,是向著眾人說的;而這七封信中的[耳]卻是單數,是聖靈對歷世歷代每個信徒的個別提醒。 思想:或許今天也有不少這樣的教會,也許講起道來四平八穩,安慰勵志,社會名聲很好,信徒也很安逸。但正如主所警告的;因為這樣的教會在神面前[沒有一樣是完全的](2節) ,找不到主想看見的生命記號,乃是[將要死的]。 祈禱:親愛主,求你光照我們,面世界的衝擊,誘惑,使我們警醒,使我更倚靠主你,引導我們每日都活在主你的面前。阿們!

啟示錄 2:18-29啟示錄 2:18-29


[推雅推喇](18)以染羊毛馳名,在腓立比賣紫色布的呂底亞就來自推雅推喇(徒16:14)。推雅推喇城比亞細亞省的其他城市擁有更多的行業公會,當地出土的碑文提及了以下行業:羊毛工匠,亞麻工匠,外衣工匠,染色工匠,皮革工匠,陶器工匠,麵包師,奴隸交易商和銅匠。主耶穌向推雅推喇教會的自稱引自1:14-15。推雅推喇城有銅匠公會,所以主自稱[眼目如火焰,腳像光明銅](18節)顯示主一直在察看我們的存心和行為,祂的目光能把人的掩飾和矯揉造作清除得一乾二淨,並要審判,踐踏教會中的一切罪惡(22-23節)。推雅推喇城的守護神是宙斯之子太陽神阿波羅(即呂底亞版的Tyrimnos),當地人將羅馬皇帝當作阿波羅在地上的彰顯,將他們合併敬拜。所以主向推雅推喇教會宣告:祂才是真正的[神之子](18節)。推雅推喇教會擁有許多[愛](19),但[愛]並不能取代真理,更不等於屬靈的生命。如果[愛心]不是建立在真理的根基上(20節),人[所行的善事](19節)再多,也只是神眼中的[惡行](約貳11)。在別迦摩教會,已經有人[服從](15節)了異端的教訓。而在推雅推喇教會,甚至[容讓](20)假先知在教會裡教導會眾,引誘信徒。[那自稱是先知的](20節)指假先知。[耶洗別](20)是以色列王亞哈的外邦妻子,引誘北國以色列敬拜偶像巴力(王上16:31-32)在這裡代表一位身份不詳的婦人,她對推雅推喇教會的影響力就像耶洗別對北國以色列一樣巨大。正如耶洗別不想毀滅消滅北國,只是想讓百姓接受她認為更能解決現實問題的巴力;這位婦人可能也沒有存心毀滅教會,只不過想幫信徒解決生計問題。但這兩位婦人對於北國和教會屬靈生命的傷害,同樣是致命的。[吃祭偶像之物](20)指參加敬拜偶像的筵席。推雅推喇的行業公會常在本行業守護神的神廟裡聚會,獻祭和吃祭物是必有的環節,場面常常荒淫放蕩。信徒若不參與,就無法加入行業公會,結果將被社會孤立,難以生存。假先知可能鼓勵信徒放心參與這些聚會,不但能融入社會,廣傳福音,還能勤勞致富,多行更多的[善事](19節)。[病臥在床](22節)指假先知只能苟延殘喘。[與她行淫的人](22節),指聽從假先知教訓,與世俗妥協的人。[若不悔改](22節)暗示雖然已到這種地步,但若及時回頭,還是可以蒙神赦免。[黨類](23節)指全心全意跟隨假先知的人。基督是[那察看人肺腑心腸的](23節)無論假先知的教導貌似多麼合情合理,主都能看穿人的一切掩飾和矯揉造作。祂的審判不但根據我們外面[所行的善事](19節),也要根據我們裡面的動機,祂必[照你們的行為報應你們各人](23節)。[其餘的人](24節)指推雅推喇教會沒有跟隨假先知的信徒。[不要把別的擔子放在你們身上](24節)指對外邦信徒不再加上別的要求(徒15:28-29)。[撒但深奧之理](24節)指假先知聲稱,必須先熟悉罪惡,才能充分體會神的恩典;或必須先進入撒但的大本營,才能洞悉撒但的能力是有限的。(25節) [已經有的]指信徒已經領受的,聖經明明所吩咐的真理。[直等到我來](25節)表示信徒應繼續在軟弱的教會中持守見證,直到基督親自介入。主耶穌給前三個教會的信,都是先吩咐教會應當聽(7a,11a,17a),然後呼召得勝者(7b,11b,17b)。但從推雅推喇開始的四間教會,則是先呼召得勝者(26-28節;3:5,12,21),然後吩咐教會應當聽(29節;3:6,13,22)。前三個教會是一組模式,後四個教會是另一組模式;前三個城市是沿著官道向北走,而後四個城市是沿著官道向南走;前三個城市越來越靠近[撒但座位](13節),後四個城市越來越遠離[撒但座位]。主耶穌並沒有呼召信徒離開推雅推喇教會,卻呼召信徒在[容讓](20節)異端教導的教會中[得勝又遵守我命令到底](26節)。[我要賜給他權柄制伏列國](26節)指在國度中與基督一同作王(20:4,6)。對推雅推喇的信徒來說,這是一個特別的應許。推雅推喇城缺乏天然屏障,戰時無法堅守,當地人最多是盼望不要被列國制伏,從來不曾奢望[將他們如同窯戶的瓦器打得粉碎](27節)。26-27節引自彌賽亞詩篇2:8-9。基督自己就是那[明亮的晨星](22:16),主把[將晨星賜給他](28節),指把自己賜給他們,讓信徒能[得著基督](腓三8 ),永遠不會失去基督的同在。 思想:推雅推喇在七城之中最不起眼,但主給推雅推喇教會的信卻最長。因為推雅推喇信徒所面臨的試探,也是今天的信徒最常遭遇的。推雅推喇的信徒若不參與敬拜偶像,就不能加入產業公會,似乎是自斷生路。或許從表面上看,蓬勃興盛,節目豐富[行為,愛心,信心,勤勞,忍耐,善事](19節)一樣也不缺,但卻在真理上妥協。若不悔改,雖然能暫時迴避難處,結果卻會[同受大患難](22節)。 祈禱:親愛主,求你記念我們面臨的試探,就好像推雅推喇教會面對的一樣,我們或許只聚焦在我們眼前的生活,放棄了不少信仰的原則,更忘記主你的話語。求主赦免我們,更加我們力量使我們在生活的環境中,忠心活出主你要我們信仰的生命。阿們!

啟示錄 2:12-17啟示錄 2:12-17


[別迦摩](12節)位於內陸山區,原來是阿塔羅斯(Attalus)王國的首都。主前133年,阿塔羅斯的末代國王在遺囑中將王國贈予羅馬,別迦摩從此成為羅馬在亞細亞省的行政中心。別迦摩的文化發達,建有希臘醫治的神(Asclepius),宙斯,酒神,雅典娜和凱撒的神廟,擁有可容納1萬人的大劇院,又有藏書20萬,僅次於亞歷山大圖書館的大圖書館。別迦摩人發明了羊皮紙,取代了埃及蒲草紙的地位,英語[羊皮書卷Parchment]就是從[別迦摩Pergamon]的名字演變而來的。保羅在第三次傳道旅程中,曾在以弗所傳道兩年多,別迦摩教會可能是在那時建立的(徒19:26)。主耶穌向別迦摩教會的自稱引自1:16。主是[那有兩刃利劍的](12節)顯示祂口中所出的話不但要對付仇敵(19:15),也將審判教會中的攙雜(16節)。別迦摩是亞細亞省的行政首府,[佩劍](羅13:4)代表羅馬總督掌管生殺大權的權柄。所以主耶穌向別迦摩教會宣告:祂才是[那有兩刃利劍的]只有基督才有權決定生死,祂的權柄超越了地上一切刀劍的權柄。別迦摩是行政首府,初期教會許多信徒都在別迦摩殉道,所以說這裡是[有撒但座位之處](13節)。[撒但座位]指別迦摩山上的宙斯大祭壇,也可能因為這裡是官方的凱撒敬拜中心,是亞細亞省第一個獲準為活著的羅馬皇帝建廟的城市。另外,被稱為[別迦摩之神]的希臘醫治的神(Asclepius)的記號是蛇,撒但的記號也是蛇(12:9)。加上基督[忠心的見證人安提帕](13節)不久前在此城中被殺,這座城可謂不折不扣的[有撒但座位之處],[撒但所住的地方]。但這樣的逼迫卻沒有使教會灰心退後,所以主耶穌稱讚他們[你還堅守我的名,沒有棄絕我的道](13節)。英文[殉道者martyr]就源自希臘文[見證人martus]。(14節) [巴蘭的教訓]指巴蘭為了財利向摩押王巴勒獻計(民31:16)引誘以色列人與摩押女子行淫,拜偶像(民25:1-2)。[尼哥拉一黨人的教訓](15節),是打著[恩典,自由,反律法主義]的旗號,教導信徒繼續敬拜偶像,放縱肉體(14節)。[照樣](15節)一詞,顯示[尼哥拉一黨人的教訓](15節)與[巴蘭的教訓](14節)相似,就是想透過某些折衷,妥協的方法,一手抓緊天堂的門票,一手抓住世界的好處,結果都是與世界妥協,不再分別為聖。(16節) [你要悔改]就是要分別為聖。這句話原文的語氣緊迫,是個沒有寬容餘地的命令。[用我口中的劍攻擊他們](16節)指主耶穌將根據祂的話語審判拒不悔改的信徒。[那隱藏的嗎哪](17節)指藏於約櫃中的嗎哪(出16:32-34)。[隱藏的嗎哪]與[祭偶像之物](14)針鋒相對。正如以色列人沒有因為離開埃及,進入曠野就餓死,因為神親自降下嗎哪;信徒也不必擔心拒絕[祭偶像之物],與世界分別,就會遭遇生活的難處,因為主將負責供應我們。[白石](17節)的意義指當時陪審員用白石代表無罪的投票,象徵祝福的憑據。[新名](17節)的意義代表一個人新的位分。神要將[新名]贈給得勝的人,這[新名]就是神與人之間的一個秘密,適合將來的新天新地,所以[除了那領受的以外,沒有人能認識](17節)。 思想:今天,教會所面臨的最大仇敵也和別迦摩教會一樣,不是來自外面的逼迫(13節),而是混進內部的假師傅(14-15節)。他們不會公開宣稱摧毀教會,而是自稱能提供一個更合理,更有人情,更合時宜的信仰,結果都是使教會不再分別為聖,迅速敗壞。因為神的百姓若不成為聖潔的民,很快就會被世界同化,一切世界觀,價值,人生觀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都與世界毫無兩樣。我們有否容讓生命被這些的價值觀影響呢? 祈禱:親愛主,我們真的要知道生活中都有很多讓我們信仰迷失的事物,更有不少摧毀我們信仰生命的價值觀,求主保守我們的心,使我們懂得分別為聖,活出聖潔的生命。阿們!

啟示錄 2:8-11啟示錄 2:8-11


[士每拿](8節)是以弗所北方約70公里的一個港口城市,是富饒的赫耳墨斯(Hermus)河谷出海口,與以弗所共爭[亞細亞第一城]的榮譽。這是一座允許保留原有法律的自由城,但也是第一個建造羅馬女神(Dea Roma)廟的城市,更是亞細亞省最早開始敬拜凱撒的城市。保羅在第三次傳道旅程中,曾在以弗所傳道兩年多(徒19:10)士每拿教會就是在那時建立的(徒19:26)。[士每拿]的意思是[沒藥]象徵受苦。主耶穌向士每拿教會的自稱引自一18。士每拿商業發達,文化先進,市容美麗,在政治和宗教上都有重要的地位,但主卻宣告,榮耀的基督才是[那首先的,末後的](8節),世人一切的驕傲成就,在祂面前都黯淡無光。士每拿是一個被毀重建,死而復活的城市,但主卻宣告,復活的基督才是[死過又活的](8節)。因此,教會所受的患難都在主的允許和掌管之中,絕不能越過祂所劃定的界線。主是死過的,我們可以相信祂能[體卹我們的軟弱](來4:15);主也是用復活向死亡宣告得勝的,我們可以信靠祂能讓我們[至死忠心](10節)。[患難](9節)原文是單數,指逼迫所帶來的苦難。希臘文有兩個字表示[貧窮],一般的[貧窮penes](林後9:9)是指沒有多餘,而這裡的[貧窮ptocheia](9節)卻是指一無所有。士每拿城的經濟繁榮,但市民強烈效忠羅馬,猶太勢力強大,信徒受到主流社會的排擠,可能因此貧窮到一無所有的地步。士每拿信徒又經[患難],又受[貧窮],可謂雪上加霜,但主不但沒有深表同情,反而說:我[知道](9節)!因為這些遭遇毫不意外,都是神的旨意。但主又說:[你卻是富足的](9節)因為主[知道],這些遭遇都會增加他們在天上的獎賞。 (9節) [那自稱是猶太人]指逼迫信徒的猶太教徒,他們雖然生來就是猶太人,但卻算不得[真猶太人](羅2:28-29)。[撒但]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控告者,毀謗者,這些猶太教徒被撒但利用,[控告我們弟兄](12:10)雖然自稱是[耶和華的會眾](民20:4),實際上卻是[撒但一會的](9節)。士每拿教會的逼迫則來自猶太教。當地的猶太人口眾多,很有影響力,有一次為美化市容就捐出了一萬得拿利烏(Denarius),相當於一萬個工人一天的工資。這些人特別痛恨教會,主後155年,使徒約翰的門徒坡旅甲(Polycarp,主後69-155年)在士每拿殉道,當地猶太人竟在安息日撿拾木柴到刑場,參與燒死了坡旅甲。羅馬帝國並不長期關押犯人,通常是輕罪罰款,重罪流放,更嚴重的處以死刑。所以[下在監裡](10節),是指等候裁決,上訴或執刑,過一段時間就能知道結果。在教會被羅馬政府逼迫的時代,被關押的信徒很少被無罪開釋,結局通常是被處死。但主卻提前告訴他們:[你將要受的苦你不用怕](10節)![十]在聖經裡是個完全的數目 [受患難十日](10節)引自但以理的十天試驗(但1:12-15)顯示這[試煉](10節)是完全的,但與[第二次的死](11節)相比,時間是短暫的,程度是有限的。[務要至死忠心](10節)指那幾位被[下在監裡]的信徒必須在死亡和背道之間作出選擇。士每拿的世俗市民對羅馬帝國忠心,天國的國民也當對神盡忠。[生命的冠冕](10節)指信徒經過[試煉]之後,最終能得著永生的喜樂和榮耀。士每拿有亞細亞省最有名的運動會和競技場,用冠冕作比喻,令他們印象深刻。給士每拿教會的信是最短的一封,他們面臨[患難,貧窮],但卻和非拉鐵非教會一樣,沒有內憂,只有外患,主耶穌只有稱讚,沒有責備。得勝的信徒即使殉道,但也[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11節)而不肯[至死忠心](10節)的人並沒有重生的生命,雖然能暫時躲過有限的一死,但最終身體還會死亡,並且將與神永遠隔絕,遭受無限的[第二次死的害]。 思想:教會的歷史表明,患難是主潔淨教會的工具。神的旨意並非讓信徒免去一死(約21:23),而是應許[得勝的,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因此,我們在軟弱中所需要祈求的恩典(林後12:9)不是讓我們病得醫治,化險為夷,而是使我們能靠主得勝。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讓我們能成為你的門徒,你樂意要我們走你走過的路,你為我們受苦,受害,使我們明白主你生命的經歷,使我們更像你,更貼近你。願我們一生跟你的腳步,無論是生,是死都願基督在我們身上顯大。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