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dmin

彼得前書 1:1-2彼得前書 1:1-2


[彼得前書]的原文是希臘文,又被稱為[彼得的第一封信First Epistle of Peter]。初代教會公認本信的作者是使徒彼得。寫作日期可能在尼祿開始迫害基督徒之前,保羅在羅馬被釋放後,大約是主後62-64年,寫作地點是羅馬。最初的讀者是小亞細亞北方的眾教會(1:1)其中既有外邦人,也有猶太人。本信的希臘文修辭優美,可能西拉幫助在文字上進行了潤飾(5:12)聖經中只有一位[彼得](1節),就是主耶穌所呼召的第一位門徒[西門.彼得](路5:8,10)。[西門]是希伯來文[西緬]的希臘文形式,意思是[聽見]。 [彼得]是主耶穌給他的希臘文名字(可3:16),意思是[石頭],亞蘭文是[磯法](約1:42)。彼得以[耶穌基督的使徒](1節)的權柄寫了本信。[使徒]的意思是[使者,被差遣者],特別指耶穌基督所特別挑選的[十二個門徒](路6:13)。[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亞細亞,庇推尼](1節)都在小亞細亞半島托羅斯山脈的北方,這封信是寫給這五個地區的眾教會傳閱。 [加拉太,加帕多家,亞細亞]是三個羅馬行省的名字[本都]和[庇推尼]合起來組成羅馬行省[庇推尼本都]。當初保羅要前往[庇推尼]傳道,聖靈卻不許,而是引導他經過特羅亞前往歐洲(徒16:7-9)。1b-2a這段話揭示了每個信徒的真正身分:1.他們是[被揀選]的。這個字原來是指選民以色列,現在也用來形容外邦信徒,,是分別為聖的[神的子民](1:9-10)。[被揀選]的信徒獲得了特別的恩典和權利,也承擔了特殊的責任和義務;享受了神特別的愛,也肩負著神特別的使命。2.他們是[寄居的]。這個字原來用來形容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創15:13)現在也用來形容信徒與社會的關係。這些信徒大都是本地人,可能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家鄉,但在屬靈上卻是在本鄉本土[寄居的]。對一個寄居者來說,這城的生活都是別人的,所以不必留戀;本來就沒有資格在這城得產業,所以不必媚俗;只需預備家鄉用得著的輕資產,隨時準備回家。 [寄居的]信徒都既不屬於墮落的世界,也不打算融入悖逆的文化,所以受到社會的歧視和排斥。他們雖然順服地上的權柄,卻效法神的聖潔(15-16節);雖然在地上生活,卻盼望[天上的基業](4節)。他們是[分散]的。這個字原來用來形容被擄外邦,盼望回歸的以色列人(申28:25)現在也用來形容信徒與世界的關係。[分散]的信徒並不流連於地上短暫的旅程,而是盼望早日回家。1-2節也宣告了信徒被揀選的由來,方法和目標,救恩是聖父,聖子,聖靈共同做成的大工程:1.信徒被揀選的由來,是[照父神的預知]。救恩是神預定計畫的一部分,人之所以能被揀選為[神的子民]既不是因為自己的功德品行,也不是因為隨機偶然,而是[照神從萬世以前,在我們主基督耶穌裡所定的旨意](弗3:11)。神的[預知prognosis]不只是被動的預見,而且是預先的決定(徒2:23)和主動的揀選(羅8:29),以祂的主權掌控人類歷史的過去,現在和將來。2.信徒被揀選的方法,是[藉著聖靈得以成聖]。聖靈執行神的揀選,將人分別為聖,脫離世界,進入神的國(西1:13),在他們心中成為得救的印記(弗1:13)。聖靈不但一次使信徒得著成聖的地位(帖後2:13),而且不斷工作,使信徒能活出討神喜悅的聖潔生活(15-16節)。3.信徒被揀選的目的,是因為聖靈使他們接受了聖子的救贖。新約所灑的立約之血(來12:24)乃是中保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流的[立約的血](可14:24);這血不但將人從罪惡中救贖出來(18 -19節),也賦予立約的信徒順服到底的責任。[恩惠,平安](彼後1:2)對受苦的教會非常寶貴。本信原文十次提到[恩惠]或[恩典](1:2,10,13;2:19-20;3:7;4:10;5:5,10,12)。雖然[平安]只出現過三次(1:2;3:11;5:14),但卻是以[平安]的問候開始(2節),又以[平安]的祝福結束(5:14)。 思想:神在創世以先[預知]彼得會和眾門徒彼此爭論誰為大(可9:3)三次不認主(太26:34)也預知他回頭以後要堅固弟兄(路22:32)。神在創世以先已經在基督裡揀選了我們(弗1:4)也[預知]我們要寄居,作客旅;一面享受選民的盼望和喜樂;一面為前途心中憂慮。神既然早已[預知]這些事要發生,所以我們可以相信;父神是帶著對我們的關愛而允許這一切事情發生,都在神的計畫之中,將來榮耀的結局也早已預定了(5:10)。 祈禱:親愛主,當我們還未認識你,主你早已認識我們,當我們未相信你得罪你的時候,主你早已知道;甚至我們會在跟隨你的路上會軟弱,失敗,主你早已預知,但你仍愛我們,因主你的愛永不改變。願我們明白你這份不改變的大愛。阿們!

雅各書 5:12-20雅各書 5:12-20


12節引自登山寶訓(太5:34-37)原文開頭是[但是],顯示此勸勉與忍耐有關(11節)。(12節) [最要緊的]是提醒人特別注意。信徒在忍耐中不但要避免[彼此埋怨](9節)不肯專心倚靠神;也要避免隨便[起誓](12節),用妄稱神的名(出20:7)來脫身。因為這兩樣都會讓我們[落在審判之下](9,12節)。當信徒[落在百般試煉中](1:2)的時候,若是[受苦](13節)[就該禱告](13節),向神祈求在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 (1:2)的智慧(1:5);若是得著了[喜樂](13節)[就該歌頌](13節)感謝賜下喜樂的神。[禱告]和[歌頌]都是禱告的一部分,無論在[受苦]或[喜樂]中都應該禱告。14節的橄欖油是古代地中海世界普遍使用的藥物(賽1:6)但並不能包治百病,因此,這裡的抹油可能是分別為聖,求神醫治的儀式(創28:18)。長老們的主要任務是[為他禱告]附帶行動是[奉主的名為他抹油],所以並不需要有[醫病的恩賜](林前12:9)。當時猶太人若生病,先請拉比抹油禱告,而信徒則是先請教會的長老抹油禱告,並非不需要醫生(太9:12)。[出於信心的祈禱要救那病人](14節),可譯為[出於信心的祈禱必能救那病人](和合本修訂版)。病人得醫治是因為[祈禱]而不是抹油。[信心]是指長老們確信神要醫治那病人(腓2:27),並不是說長老們的信心可以搖動神的手,更不是說只要代禱者或病人有自信,神就一定醫治。人的肉身終有一死,神甚至沒有應允保羅身體得醫治的禱告(林後12:7-9),而是要我們[盼望那無謊言的神在萬古之先所應許的永生](多1:2)。[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15節)顯示疾病並非都是因自己的罪引起的(路13:16),但若是犯罪的結果,代禱的功效不但能使病得醫治,也能使罪蒙赦免。[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16節)表明神允許一位肢體生病,是為了給全教會一個對付罪的機會。 [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林前12:26),因此,全教會都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眾人不但身體[可以得醫治],靈命得以復興。(16節) [義人]就是與神關係正確的人。[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16節)因為[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17節),並沒有呼風喚雨的特殊能力,同樣也會軟弱自憐,所以我們只要和祂一樣專心跟隨神,祂的禱告怎樣有功效,我們的禱告也可以同樣有功效。因為以利亞不是用自己的禱告指揮神[不要下雨](17節)或[降下雨來](18節),而是按照神的吩咐,充當神旨意的出口(王上18:1)。以利亞的信心,完全是因為他對神旨意的確信和順服。5:19-20是結語,與1:1的問安首尾呼應,鼓勵試煉中的信徒彼此扶持。[失迷真道的](19節)指在試煉中軟弱跌倒的弟兄。[這人就該知道](20節)指那個挽回弟兄的人應當知道。因此,[叫一個罪人從迷路上轉回便是救一個靈魂不死,並且遮蓋許多的罪](20節)不但遮蓋了失迷之人的[罪]也遮蓋了領他迴轉之人的[罪]。在基督的身體裡,一個人若是救了弟兄的靈魂,也就是救了自己的靈魂(提前4:16);一個人若是任憑弟兄[失迷真道],也就是定了自己的罪。19-20節是本信最恰當的結尾。 思想:[落在百般試煉中](1:2)的信徒不但應該自己[行道](1:22),也應該幫助弟兄去[行道];不但要對付自己的罪,也要幫助弟兄遠離罪。當我們的生命都經過試煉的破碎之後,才能散發出藏在瓦器裡的[基督馨香之氣](林後2:15,讓教會恢復平安與喜樂(1:1)[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腓2:15-16)。我們有否願意明白主在我們生命中百般試煉的意義呢? 祈禱:親愛主,是主你使我們生命精彩,你應許不只是我們得著豐盛的人生,更能經歷百般試煉的生命,你要我們明白生命的順境,逆境都能經歷主你的同在,更要我們能活出平安與喜樂的生命,求主開我們眼睛使我們深信你在我們每一個生命的旨意。阿們!

雅各書 5:1-11雅各書 5:1-11


第1節表示當商人們躊躇滿志地規劃未來的時候(4:13),雅各先提醒他們人生無常4:13-17)然後提醒他們向主交帳(1-6節)。亞伯拉罕,以撒,雅各都很富足,因此,神定罪[富足人](1節)並非因為他們[富足],而是因為他們錯誤地累積和使用財富。人人都有可能犯下為富不仁的罪,但雅各在這裡所定罪的[富足人],是那些逼迫信徒的人(6節)。2-3節引自登山寶訓(太6:19-21)。[財物壞了,衣服也被蟲咬了](2節)[金銀都長了鏽](3節),證明這些財富已經囤積太久,沒有使用。[財物]可能指穀物。穀物[衣服]和[金銀]都是當時的主要財富,有的窮人只有一件外衣(出22:27)。銀子容易氧化變黑,金子所含的銅,銀雜質也會氧化出斑點。[那鏽要證明你們的不是,又要吃你們的肉,如同火燒](3節),可譯為[這鏽要成為控告你們的鐵證,又要像火一樣吞吃你們的肉](新譯本)。我們若不肯[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4:10)所浪費的恩典無論是物質的錢財,還是屬靈的恩賜(太25:26-30)在審判時都會成為控告自己的鐵證(3節)。[只知道存錢財](3節)的人,本來是想為未來積蓄,但這些錢財卻不會存到永遠,反而會轉化成審判的火焰(路16:24);積攢的錢財越多,審判的烈焰越猛,因為[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4:17)。[在末世只知存錢財](3節)的人有禍了,一方面,他們[積攢錢財]並非因為日用所需(2節),而是用錢財代替神來供應安全感和滿足感;另一方面,他們[在神面前卻不富足](路12:21)。律法禁止虧欠工錢,神會為他們伸冤(申24:14-15)。當時許多幫人收割農作物的僱工倚靠當天的工資生活,虧欠工錢意味著讓他們馬上挨餓。第5節表示一個人日用所需的錢財是非常有限的,神若賜給我們財富,既不是為了揮霍浪費,也不是為了閒置朽壞,而是要我們成為分享神祝福的管道。我們若不肯善用財富,只知滿足自己,就是把自己當作餵肥了準備宰殺的牛(耶12:3)將成為被神審判的對象(賽34:5-8)。[定了義人的罪,把他殺害](6節)比喻這些富人欺壓信徒,把他們拉上公堂(2:6)。雅各宣告了這些富人的結局,可以讓那些落在試煉中的貧窮信徒能夠忍耐,堅固(7-8節)。(7-11節)忍耐的人有福;受欺壓的信徒(6節)不可以暴制暴,而要憑信心[忍耐,直到主來](7節),讓主伸冤(4節)。古代地中海世界的農夫之所以能[忍耐等候地裡寶貴的出產](7節),是因為知道[秋雨](7節)來了,種子就會發芽;[春雨](7節)來了,豐收就會在望。信徒之所以能在試煉中忍耐等候,也是因為知道主必來臨(8節);所以不是消極地忍耐,而是積極地[堅固你們的心](8節)。[主來的日子近了](8節)思是說基督可以隨時再來,並不是說基督一定很快再來,因為[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太24:36)。但是,局部的審判卻是隨時可能臨到,不必等到基督再來審判全地的日子,所以說:[看哪,審判的主站在門前了](9節)。當落在試煉中的信徒無法[忍耐](8節)的時候,對別人也會失去愛心和寬容,以致[彼此埋怨](9節)。 [彼此埋怨]其實就是彼此論斷,竊取了主的審判者地位(約五22),所以祂必審判我們(9節)。11節[主的目的]是讓約伯在苦難和忍耐中更深地認識神:[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伯42:5)。既然我們從約伯的結局中[知道主是憐憫和慈悲的]也應該讓[主的目的]成就在我們身上,[讓忍耐發揮完全的功用,使你們能又完全又完整,一無所有缺](1:4和合本修訂版)。 思想:今日或許我們期望生活富足,不再擔憂;又或許面對生活彷徨,生命的迷罔;面對很多世上的誘惑,我們應當忍耐,更要堅固我們的心,因為主來的日子近了。我們要深信主的看顧,因我們所忍耐的苦難不會白費。 祈禱:親愛主,我們相信你是看顧我們的神,求主記念我們每日生活都面對很多的試探,誘惑;面對生活彷徨,生命的迷罔,我們都需要你光照,使我們進入你豐盛的生命;使我們能忍耐到底,因主主是滿心憐憫,大有慈悲。阿們!

雅各書 4:8-17雅各書 4:8-17


6-12節是屬天智慧的表現,最重要的就是[柔和謙卑](太11:29):8-10節是[謙卑就當悔改]:因為[神阻擋驕傲的人]所以只有[在主面前自卑](10節)人才能[親近神](8節)不再[與神為敵](4節)。當我們在神面前承認自己絕望失敗的處境時,祂就會把我們升到祂面前(10節)讓我們能領受[更多的恩典](6節)勝過試探。8-9節指出,認罪悔改是人謙卑的前提[親近神]的條件。人若[潔淨](8節)自己的行為[潔淨](8節)自己的心思[神就必親近你們](8節),因為祂應許[你們要轉向我,我就轉向你們] (亞1:3;)。第8節引自祭司事奉前的潔淨條例(出30:19)。第9節引自珥2:12,形容為罪悲哀,[依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林後7:10)。11-12節是[謙卑不會論斷]:真虔誠的標誌,是看一個人能否[勒住他的舌頭](1:26);同樣,真謙卑的標誌,是看這個人是否喜歡批評論斷。11節[毀謗弟兄,或判斷弟兄]實際上是藐視[不可在民中往來搬弄是非](利19:16)和[愛人如己](利19:18)的律法,所以[就是毀謗律法,判斷律法了]。一個[在主面前自卑]的人,也不敢[毀謗弟兄,或判斷弟兄]。而[驕傲的人]總是[互相毀謗],因為他們沒有把自己當作律法的遵行者,而是把自己當作了法官,忘了自己也是要受審判的(2:12-13)。只有神是那位[設立律法和判斷人的](12節)人若自封法官,就是搶奪了神的地位。4:13-5:6的主題是[富人容易陷入的試探],與1:9-11[不要陷入財富的試探]前後呼應。當財富成為一個人生活的重心時,就會帶來兩種試探:1.張狂自信4:13-17);2.為富不仁(5:1-6)。當時,羅馬帝國的各大城市商業繁榮,吸引許多猶太商人在地中海沿岸各城遷徙(13節)。 [今天明天我們往某城裡去,在那裡住一年,做買賣得利](13節)形容商人們精心籌劃,胸有成竹,把自己當作人生的主宰,從來沒有想過主權在神手中,也不去思想神對自己有什麼旨意。[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14節),比喻人的生命不在自己掌握之中(路12:20)。[你們的生命是什麼?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14節)比喻人的生命短暫脆弱。[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著,也可以做這事,或做那事](15節)意思是以神為生活的中心,[誠實倚靠耶和華](賽10:20)。只有一個經過[百般試煉](1:2)的人,才能學習把自己的計畫和努力放在神的手中,順從神的帶領(林前4:19)。古代歐洲的基督徒常在書信裡用字母縮寫“DV”代表拉丁文“主若願意Deo Volente”。當商人們躊躇滿志地規劃未來的時候(13節)那種張狂的態度就是罪。這些[以張狂誇口](16節)的人,也會成為[彼此批評](11節)的人,不願[在主面前自卑]的人(10節),得不著[更多的恩典] (6節)的[驕傲的人](6節)。17節表明人若[以張狂誇口],就是[知道該行善而不去行]。違背神的旨意,行不當行的是罪(約壹3:4);忽略神的旨意,不行該行的也是罪(17節)。因為信徒知道神的旨意是要人[在主面前自卑](10節),所以[凡這樣誇口都是惡的](10節),都是犯罪(路12:47)。 思想: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主對我們的應許很清楚,我們親近神不是讓我們生命一帆風順,而是讓主親近我們;與主建立親密美善的關係;因為,無論面對每日的生活,每一個身邊的關係,甚至我們的明天;都需要我們先好好親近神,因這正是讓我們明白主的旨意。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承諾我們,當我們親近你,你必親近我們;你最樂意我們每日與你建主親密與美善的關係,求主每日都引導我們好好到你的面對,被你帶領,被你親近。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