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使徒行傳

使徒行傳 12:1-12使徒行傳 12:1-12

【使徒行傳】 12:1-25的主題是【耶路撒冷的使徒被逼迫】這是8:1-19:20交錯對稱結構的中心,表明這個事件是【教會經過猶大和撒馬利亞前往外邦】(8:1-19:20)的轉折點。【當時】(1節)大約是主後43年逾越節前。 1-23節所插敘的往事大約是在巴拿巴和掃羅上耶路撒冷之前(11:30)五年發生的。路加在【安提阿教會向外邦人傳道】(11:19-30)和【安提阿教會向外邦人宣教】(13:1-14:28)單元之間,先用這段插敘來顯示一個事實:儘管一個使徒被殺,另一個使徒被抓,卻無法攔阻【神的道日見興旺,越發廣傳】(24節)。因此,福音傳向地極(1:8)的過程既不是根據耶路撒冷教會和十二使徒的計劃,也不是由於安提阿教會和外邦人使徒的熱心;既不是憑藉人的禱告,也不是倚賴人的擺上,而是單單倚靠主所擁有的【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太28:18)。【希律王】(1節)指猶太王希律·亞基帕一世(Herod Agrippa,主後41-44年在位)。他是大希律的孫子,年輕時父親被祖父處死,自己被送到羅馬住了30年,期間與卡利古拉(Caligula,主後37年3月16日-41年1月24日在位)和克勞第(Claudius,主後41年1月24日-54年10月13日在位)結交。主後37年後,這兩人先後作了羅馬皇帝,亞基帕也時來運轉,先於主後37年接管了希律·腓力二世的轄區,作了巴坦尼亞王(King of Batanaea )然後於主後40年接管了希律·安提帕的轄區,做了加利利王(King of Galilee)最後於主後41年接管了羅馬猶太巡撫的轄區,作了猶大王( King of Judaea)繼承了大希律的全部領土。因此,在亞基帕執政期間,羅馬並沒有委派巡撫,而是由亞基帕在猶大執政生殺大權。亞基帕的祖母馬利安妮(Mariamne)是馬加比王朝的公主,所以在猶太人眼中的合法性高於大希律。儘管他擁有血統優勢,但卻因著少年坎坷的經歷,雖然中年得以暴發,但仍缺乏安全感,所以一面盡力討好羅馬人,一面竭力籠絡猶太人。他熱心獻祭,謹守儀文,也勸阻卡利古拉在聖殿立皇帝像,贏得了法利賽人的歡心。當他發現逼迫教會可以換取撒都該人的支持時,他就毫不猶豫地殺害了雅各。因此,使徒雅各不像司提反是被公會用石頭打死的(7:58)而是和施洗約翰一樣被王用刀殺死的(2節)。這是教會最後一次被猶太官方迫害,而罪名實際上是政治性的。(2節)【約翰的哥哥雅各】就是使徒雅各。他在十二使徒中最早為主殉道,也是惟一在聖經中有記載的。在三位與主耶穌最親近的門徒中(路8:51)彼得用工作見證主,約翰用著作見證主,雅各卻是第一個用殉道來完成自己的見證。困難常常是神蹟的前夜,神的腳步常在深夜才臨近。【希律將要提他出來的前一夜】(6節)天使才來救彼得出監。彼得【睡在兩個兵丁當中】(6節)居然沒有失眠,還要天使來拍醒他(7節)。一方面,他知道自己要年老才會殉道(約21:18-19);另一方面,他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臨街的鐵門】(10節),可能指聖殿西北角安東尼亞營樓(Antonia Fortress;二十一34)的門。安東尼亞營樓有兩扇門,一扇通往聖殿,一扇通往大街。此時,睡眼惺忪的彼得才【醒悟過來】(11節),知道不是做夢,而是現實。主允許雅各被殺,卻不允許彼得受害,無論是【希律的手】(11節)或是【猶太百姓一切所盼望的】(11節)或是撒但在背後的挑動,都無法阻止神要彼得見證救恩真理的計劃(15:5-11)。天使救彼得出獄,指示彼得【束上帶子,穿上鞋】(8節)又指示他【披上外衣,跟著我來】(8節),無微不至地帶領他。但一出監獄,在何去何從的重要抉擇關頭,天使卻【離開他去了】(10節)留下彼得自己【想了一想】(12節)。彼得的判斷是:他應該趕緊離開險境,但必須讓教會的肢體知道事態的發展。神給我們機會學習做出正確的判斷,讓我們自己用自由意志【想一想】怎樣做才最合神的心意。(12節)【稱呼馬可的約翰】後來成為彼得的親密同工,是《馬可福音》的作者。 思想: 人若與世界妥協,就會抹殺自己的良知;人若決定順從神,就要準備犧牲自己。因此,一個順服神的人,不會期望神必來拯救,因為門徒早已選擇了捨己,殉道者絕不會因為神沒有拯救而失去信心。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捨命,讓我們明白面對苦難之先有主你先曾為我們面對,更與我們同在,求主使我們懂得仰望你,使我們有力量面對一切的艱難,一切的挑戰。阿們!

使徒行傳 11:19-30使徒行傳 11:19-30

【使徒行傳】 11:19-30的主題是【安提阿教會向外邦人傳道】與12:2414:28 【安提阿教會向外邦人宣教】前後呼應。【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難四散的門徒】(19節)他們都是說希臘話的猶太信徒,因此,很自然地就分散到猶太地以外的地區。【塞浦路斯】(19節)是地中海的第三大島塞浦路斯島,離安提阿的直線距離大約160公里。從亞歷山大大帝的時代開始,就有許多猶太人陸續移民到此。到了新約時代,島上已經建立了許多猶太會堂(13:5)。這裡是巴拿巴的家鄉(4:36)後來成為巴拿巴和保羅第一次出外宣教的第一站(13:4)。【安提阿】(19節)靠近奧龍特斯河(Orontes)的出海口,在耶路撒冷北方大約640公里,是僅次於羅馬,亞歷山大的羅馬帝國第三大城市,當時人口可能超過五十萬,居民包括希臘人,羅馬人,敘利亞人,腓尼基人,埃及人,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其中還有幾萬猶太人,是東西方文明交融的地方,各種偶像也無所不在。在安提阿之前,門徒只向猶太人傳福音(19節)撒馬利亞人,衣索匹亞的太監,哥尼流都是主動尋求神,然後從門徒那裡聽到了福音。但在安提阿這個大都會,這些無名的【塞浦路斯和古利奈人】(20節)卻開始主動把福音傳給安提阿的希臘人,這是聖靈帶領教會主動向外邦人宣教的開始。門徒向安提阿的外邦人傳福音,不是【傳耶穌是基督】(5:42)而是【傳講主耶穌】(20)。因為這些外邦人對【基督】很陌生,對【主】的概念卻很熟悉;安提阿是一個宗教多元化的大都市,人們從各種各樣的【主】那裡尋求安慰和幫助。因此,這些福音的使者就向他們宣講【主耶穌】才是獨一的【救主】(5:31)。【信而歸主】(21節)這兩個動詞的順序表明:人要先信主,然後才能迴轉歸向主;心思先被聖靈改變,然後行為才能轉變;生命先被聖靈改變,然後生活才能改變。【主與他們同在】(21節)可譯為【主的手與他們同在】顯示神手的工作(4:28-30)伴隨著這些無名的門徒。當耶路撒冷教會的使徒和猶太門徒對接納外邦人還心存疑慮的時候(2-3節)主已經藉著無名的門徒親自開始向外邦人宣教。安提阿教會不是某個人建立的,而是聖靈親自的工作。耶路撒冷教會派遣巴拿巴的目的,是要證實腓尼基,塞浦路斯,安提阿等地教會的信仰是否真實,尤其是安提阿的外邦人對福音的接受是否真實,所以他向北一直【走到安提阿為止】(22節)。耶路撒冷教會差派巴拿巴,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決定,一方面【巴拿巴原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24節)心胸也非常寬廣;另一方面,他是塞浦路斯人(4:36)最適合幫助從塞浦路斯來的猶太信徒(20節)應對安提阿多元文化的局面。巴拿巴看見安提阿教會的增長是神親手成就的,所以【看見神所賜的恩就歡喜】(23節)不但沒有催逼他們遵行律法,反而【勸勉眾人,立定心志,恆久靠主】(23節)。巴拿巴知道掃羅是被主揀選向外邦人傳福音的(22:21)所以就繼續【往大數去找掃羅】(25節)。這樣,掃羅離開了學術中心大數,來到了商業中心安提阿,進一步地累積向各種人宣教的經驗。掃羅被巴拿巴帶到安提阿以後,首先是做巴拿巴的助手 (25節)。在聖經的記錄中,這是保羅在一個教會裡事奉最長的一段時間。門徒的生活方式與敗壞的環境格格不入,所以被當作一群奇特的人看待;外邦人也很快看出他們高舉基督,和猶太教並不相同,所以把他們稱作【基督徒】(26節) 。猶太人不會拿基督的名字開玩笑,所以【基督徒】是外邦人給門徒的綽號(26:28),但門徒卻藉此勉勵自己跟隨基督。用他們的生活把這個名字變成了一個榮耀的稱號(彼前4:16)。【亞迦布】(28)曾經兩次藉著聖靈說預言,都完全應驗了(21:10)。他說預言的時間可能是主後39-41年,而饑荒發生的時間可能是在主後46年。【克勞第】(28節)是羅馬帝國的第四任皇帝(主後41年1月24日-54年10月13日在位),他在位期間發生了多次飢荒,其中耶路撒冷的飢荒有許多人餓死(《猶太古史》卷20第3章51節)。 【天下】(28節)指羅馬帝國,當時只要羅馬帝國的糧倉埃及出現災害,就會導致整個帝國出現糧食短缺,窮苦的百姓受害就更為嚴重。而信徒在財物的捐獻上,也沒有任何明文規定,都是由信徒各人自願自發【照各人的力量捐錢】(29節)。30節的聖經中首次提到教會的【長老】。這是掃羅信主後的第二次耶路撒冷之行,時間是掃羅信主之後【過了十四年】大約是主後48年。 思想:可能沒有一位教會領袖會期望透過飢荒或經濟危機來促使教會的成長,但是教會的元首基督卻會這麼做。當耶路撒冷的猶太門徒在接納外邦人的問題上猶豫不定的時候(1-3節),主卻藉著飢荒,感動千里之外安提阿教會的猶太和外邦肢體,反過來關懷猶太的弟兄,實際地顯明了門徒的彼此相愛,促進了基督身體的合一,也讓耶路撒冷的使徒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主對掃羅的託付。聖靈藉著這場飢荒,讓所有的人都體認到:【我是誰,能攔阻神呢】(17節)? 祈禱:親愛主,求你更新我們,除去我們的自我,更除去我們固有的意念,願主你引導我們行在你的心意中,活出你最心意的教會。阿們!

使徒行傳 11:1-18使徒行傳 11:1-18

【使徒行傳】 這些猶太門徒並沒有反對彼得向外邦人傳道,所以主張【你們進入未受割禮之人的家和他們一同吃飯了】(3節)。他們一面做主門徒,一面謹守律法,有些人也認為外邦人信徒必須受過割禮才能得救(15:1)也要遵守律法的食物條例(加2:12)。律法禁止以色列人吃不潔淨的食物(利11:2-47)所以猶太人為避免誤食不潔之物,從來不和外邦人一起吃飯、更不會進入外邦人的家。對猶太人來說,這並非簡單的文化差異,也不只是對真理的不同理解,更關係到幾百年來所建立的民族自尊。只是對真理的不同理解,更關係到幾百年來所建立的民族自尊。在歷史上,猶太人多次激烈反抗希臘羅馬人的統治,就是為了獲得保持潔淨的權力,所以連羅馬帝國也不得不有所顧忌。現在,彼得竟然輕易放棄了前輩抗爭了幾百年所得的尊重,不能不讓猶太門徒震驚。5-17節是彼得簡略重述10:1-47的事件。古代的書記寫在笨重的蒲草紙書卷上,最長大約三十五尺,差不多正是整捲《使徒行傳》所需的長度。因此,路加必須非常小心地在有限的篇幅中放進最重要的資料,但他竟然奢侈地把哥尼流的事件記錄了兩次,表明這些細節都非常重要。彼得加上【六位弟兄】(12節)共七個人,代表完全的見證。按照當時埃及的法律,要完全證明一個案件,必須有七個證人;而按照當時羅馬的法律,要證明一個重要的文件,必須有七個印章(啟5:1)。因此,彼得其實不是在講理,爭辯,而是用七個見證人來見證聖靈自己的工作。【他有話告訴你,可以叫你和你的全家得救】(14節)表明即使哥尼流和全家【都敬畏神,多多周濟百姓,常常禱告神】(10:2)仍然需要接受福音才能得救。因為天然人的行為都是不可靠的,時間會改變一切,環境會改變內心。【我一開講,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正像當初降在我們身上一樣】(15節)表明這是聖靈主動的揀選,也證明這些外邦人所領受的聖靈恩賜,與猶太門徒在五旬節所領受的完全相同(17節)。因此,外邦人在聖靈面前和猶太人的地位是完全一樣的。既然這些外邦人已經受了主耶穌應許的【受聖靈的洗】(16節)聖靈的恩賜已經印證了他們的信心,當然也可以接受水洗(10:47)當眾承認信仰。彼得知道哥尼流一家整個得救的過程都是聖靈自己的工作,所以他既不能要求他們行割禮,再受洗禮,也不敢要求他們先做猶太人,再做門徒,只能說:【我是誰,能攔阻神呢】(17節)?眾人【不言語了,只歸榮耀與神】(18節)面對聖靈的作為無話可說。對其他猶太門徒來說,這個觀念實在太令人震驚了,所以還是有人並沒有完全放棄猶太教的傳統,以後還會要求外邦人信徒【按摩西的規條受割禮】(15:1)【遵守摩西的律法】(15:5)認為否則就【不能得救】(15:1)。這並非文化的差異,而是對真理還不夠認識。所以聖靈還要繼續在教會工作,顯明基督已經【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弗2:14)讓猶太人和外邦人都【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弗2:16)。【神也賜恩給外邦人,叫他們悔改得生命了】(18節)這句話表明,門徒們都很清楚一個真理:不但救恩是恩典,悔改也是恩典,信心是神藉著聖道和聖靈賜下的禮物。不是外邦人主動要求悔改,而是神主動【賜恩給外邦人】所以他們才能【悔改得生命】。 思想: 被聖靈充滿的教會,不一定在真理上沒有疑問,在配搭中沒有分歧,但卻會完全順服聖靈的管理。我們有否願意我們的教會,我們的生命每日都被聖靈充滿呢? 祈禱:親愛主,求你開我們眼睛,使我們不單只明白你的旨意,更明白我們的生命,我們的教會都必須被主你,被聖靈充滿,,更願意順服聖靈每日的管理。阿們!

使徒行傳 10:17-48使徒行傳 10:17-48

【使徒行傳】 (17節)哥尼流所差的人恰好就到了。這時,聖靈也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身分(11:12) ;(20節)【是我】證明彼得的異像是出於聖靈的啟示(19-20節),並不是他自己在做白日夢。這三個人不但是外邦人,而且是羅馬佔領軍,猶太人絕對不會把他們接進家門,所以聖靈特地命令彼得【和他們同往】(20節)。這三人是哥尼流打發來的(8節),但聖靈卻說【是我差他們來的】(20節)。(23節)不是因為好客,而是順服聖靈、【和他們同往】(20節)。通常猶太人不會招待外邦人在家中住宿,但彼得已經完全明白了異象的意義(28節),所以不再堅持自己(29節)。(24)顯示彼得是以正常的速度趕路,該吃飯就吃飯,該禱告就禱告,該休息就休息,所以第二天下午才走完60公里到達凱撒利亞。彼得一點也不急,因為聖靈並沒有告訴他到哥尼流那裡做甚麼(29節)。哥尼流不但自己敬畏神,也關心親朋好友的靈魂,所以【已經請了他的親屬密友等候他們】(24節)。哥尼流【俯伏在他腳前拜他】(25節)不是敬拜彼得,而是把他當作神的代表尊重(33節)。但【彼得卻拉他】(26)拒絕了這個大禮,因為他清醒地知道,不管自己的講道多有果效,醫治多有能力,但始終【也是人】(26節)。當著七個猶太人的面,哥尼流竟然放下羅馬百夫長的架子,在這些被征服的猶太人面前拜彼得,表明他已經渴慕真道很久了,迫切地想知道神要對自己說甚麼(33節)。34-43節是彼得的第三篇講道(2:14-36;3:12-26)前兩篇是對猶太人,第三篇是對外邦人。首先,彼得從哥尼流及其親友對神的態度說起(34-35節)。這個開場白面稱讚了這些外邦人的飢渴慕義,一面宣告了他剛剛領悟的真理,第一.【神是不偏待人】(34節)祂的救恩臨到世人,並不分種族,國籍,地位和背景。第二.【各國中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35節)並非行了割禮才會蒙神悅納(出12:48)。第二步,彼得見證了耶穌的所是和所作(36-39a節)。面對這些對彌賽亞毫無概念的外邦人,彼得並沒有一開頭就講舊約的預言(2:16)也沒有立刻譴責猶太領袖棄絕彌賽亞(3:13)而是先介紹【神藉著耶穌基督(祂是萬有的主)傳和平的福音】(36節)。第三步,彼得見證了耶穌的死而復活(39b-40節)。 《使徒行傳》有五次宣告使徒是耶穌復活的見證人(2:32;3:15:5:32;10:41;13:30-31)其中四次都是由彼得代言。但對於這些外邦人,他並沒有強調猶太人釘死了耶穌(2:23)而是強調耶穌被【掛在木頭上】(39節)擔當了世人當受的咒詛(加3:13)和審判(彼前2:24)。第四步,彼得宣告了神的揀選(41節)。主耶穌復活以後【不是顯現給眾人看,乃是顯現給神預先所揀選為祂作見證的人看】(41節)。第五步,彼得宣告了基督的恩典:【祂吩咐我們傳道給眾人】(42節)把救恩傳給猶太人和外邦人,這道的內容既包括審判(42節)也包括救贖( 43節)。第六步,彼得宣告了基督的審判:【祂是神所立定的,要作審判活人,死人的主】(42節)。最後,彼得宣告了基督的救恩:無論是猶太人或外邦人【凡信祂的人必因祂的名得蒙赦罪】(43節)。聖靈在彼得講完了必要的真理之後,就打斷了彼得的話【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44節),並不需要經過使徒按手(8:17) 。這樣,在場的猶太信徒就能確信這是聖靈的作為,並非彼得濫用按手的能力。【那些奉割禮,和彼得同來的信徒】(45)指猶太門徒。猶太門徒在五旬節被聖靈充滿又用方言讚美神(2:3,11)現在,他們見證了【外邦人的五旬節】看到這些未受割禮的外邦人也接受了完全相同的恩賜(45-46節)就確信是神自己接納了外邦人,並非彼得顛覆傳統(11:2-3)。【方言】(46)指【別國的話】(2:4)並非沒有意義的舌音,所以這些猶太門徒能聽懂他們是【稱讚神為大】(46節)。聖靈充滿,是讓人被聖靈管理,得著見證主的能力,並非讓人都說方言(8:15-17)。但這些外邦人得著了方言的恩賜(45節),是因為聖靈要讓在場的猶太門徒都同意:【這些人既受了聖靈,與我們一樣,誰能禁止用水給他們施洗呢】 (47節)?【他們又請彼得住了幾天】(48節)而彼得居然同意了。這比起為外邦人施洗,更會讓耶路撒冷的猶太門徒震驚(11:2-3)但卻會讓彼得所學的功課更加紮實(28節)也能讓他見證這些外邦人的生命改變。 思想:主向外邦人開啟了救恩的大門,這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彼得順服聖靈,願意打破猶太人和外邦人的隔閡,結果就為這件救恩歷史上的大事件作了完全的見證,我們有願意放下自我接受主差遣,成就主的旨意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帶領住你的教會,更讓你的教會更經歷你的作為,更經歷你的同在,成為更多人的祝福,願主藉著經文使我們放下自我接受主差遣,成就主的旨意。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