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使徒行傳

使徒行傳 10:1-16使徒行傳 10:1-16

【使徒行傳】 (1節)【凱撒利亞】位於約帕北面60公里的地中海沿岸,是大希律為了討好凱撒建造的希臘化城市,擁有港口,圓形劇場和競技場,羅馬巡撫的總部即設在這裡。這裡是羅馬帝國統治猶太地的行政中心,居民大都是希臘化的外邦人。【哥尼流】(1節)的意思是【號角】是常見的羅馬名字。【百夫長Centurion】(1節)是羅馬軍隊中最重要的職業軍官,管轄一個百人隊(Centuria)平時負責訓練,戰時負責指揮。(2節)【虔誠人】常用來形容一個相信以色列的神,遵守聖經教導的外邦人,但可能還沒有接受割禮,遵守所有的猶太教規條。雖然哥尼流【全家敬畏神,多多周濟百姓,常禱告神】(2節)但若沒有信主,還是不能得救。猶太教每天有三次定時的禱告:上午九點【巳初】(2:15)中午十二點【午正】(9節)下午三點【申初】(3節)。(4節)【哥尼流定睛看他,驚怕】顯示他看見異象的時候神智十分清醒。他沒有想到,天使竟願意向一個未受割禮的外邦人顯現,天使先向哥尼流確認了一件事:【你的禱告和你的周濟達到神面前,已經蒙記念了】(4節)。但是,只有這些還不夠,哥尼流還【當打發人往約帕去,請那稱呼彼得的西門來】(5節)才能知道讓他【全家得救】(11:14)的真理。這位彼得很奇怪,他居然與不潔淨的人為伍【住在海邊一個硝皮匠西門的家裡】(6節)。更有趣的是,這兩個人居然都叫【西門】似乎代表神的兩耳都【聽見】(創29:33)了!【虔誠兵】(7節)也是敬畏神的人,比較容易和彼得溝通。天使雖然向哥尼流顯現,卻不直接向他傳福音,而是要他去約帕【請那稱呼彼得的西門來】。因為聖靈如此煞費苦心地帶領,最終的目的並非向哥尼流一家傳福音,而是為了向教會啟示福音的真理:一方面,主藉著彼得教導哥尼流,使他認識真理,受洗歸入基督的身體;另一方面,主也藉著哥尼流啟示彼得,讓他認識主的心意,接納未受割禮的外邦信徒。凱撒利亞離約帕60公里,大約需要走15個小時。哥尼流的三個代表從下午三點出發,必須連夜急行軍,只在途中短暫露宿,才能在第二天中午到達約帕。古時中東的房頂是平的,從屋外沿牆築有土梯,可以【上房頂去禱告】(9節)。【覺得餓了,想要吃】(10節)並不是午餐前的飢餓。因為古代的猶太人通常每天吃兩頓,不吃午餐:上午晚一點的時候(2:15)或在工間休息時吃早餐(得2:14)天黑以後吃晚餐。中午是【正預備飯的時候】(10節)並非正常的吃飯時間。(10節)【魂遊像外】指恍如做夢卻又沒睡的狀態。律法的食物條例將【各樣四足的走獸和昆蟲,並天上的飛鳥】(12節)分為潔淨的和不潔淨的,規定以色列人不可吃不潔淨的物(利11:1-47 )。(14節)【主啊,這是不可的】這不是彼得不順服神,而是因為此時彼得並不知道向他說話的是誰。聖靈一連三次把異象顯給彼得看,等於向彼得宣告,律法中潔淨和不潔淨的食物之間的區別,從此已經取消了,因為都已經被神分別為聖。既然【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15節)所以【無論什麼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潔淨的】(28節)猶太門徒就可以放心與外邦人來往,把福音也傳給他們。【聖】和【俗】的分別,只在於是否被神潔淨過;無論是人,事,物,都適用這個原則。律法中的食物條例,是為了明顯地把神的百姓【分別出來】(利10:10):每當他們和外邦人接觸的時候,不同的生活習慣就會不住提醒他們,要【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出19:6);同樣,屬靈的生命也應當被【分別出來】【成為聖潔】(利11:44)。 思想: 今天,神也沒有讓天使飛在空中,傳永遠的福音(啟14:6)而是把大使命交託給教會;因為大使命的目的,不但要讓我們使萬民作主的門徒(太28:19)也要使我們在這過程中與主同在,成為背起十字架跟隨主的門徒(太28:20)。因此,我們不能只顧給別人傳福音,卻不用福音每天更新自己,以致【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林前9:27)。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讓我們能夠承受主你的大使命,不但讓我們生命有價值有意義,更能藉著主你的使命讓我們更學像你,更明白主你對我們每個人拯救的愛。阿們!

使徒行傳 9:23-43使徒行傳 9:23-43

【使徒行傳】 【過了好些日子】(23節)可能過了三年(加1:18)。在這三年中,掃羅可能先去了大馬士革東邊的阿拉伯曠野,在那裡與主獨處,接受啟示,過了兩三年才回到大馬士革(加1:17)。掃羅不逼迫主耶穌了,就成了為主耶穌受逼迫的人,最終導致【猶太人商議要殺掃羅】(23節)。此時,大馬士革已經有了一群追隨掃羅的【門徒】(25節)。古代中東很多房子就建在城牆上,住家的窗戶下就是城牆外的空地(書2:15)。所以【他的門徒在夜間用籃子把他從城牆上縹下去】(25節)。(26節)這是他信主後的第一次耶路撒冷之行(加1:18-20)時間是掃羅信主之後【過了三年】 (加一18)。【他們卻都怕他,不信他是門徒】(26節)是因為掃羅過去三年大部分時間都在阿拉伯,在大馬士革傳道的時間並不長,所以雖然掃羅戲劇悔改的消息應該早已傳回耶路撒冷,但耶路撒冷的門徒對他真實的光景並不了解,所以對這位過去的逼迫者非常謹慎。然而,神不但在教會賜下了警醒看守教會的門徒(26節)也賜下了擅於用愛心接納人,鼓勵人的【勸慰子】(4:36)巴拿巴,藉著他的威望把掃羅帶到眾使徒面前(27節)。掃羅【生在基利家的大數】(21:39)擅長希臘話,所以他在耶路撒冷的傳道是【與說希臘話的猶太人講論辯駁】(29節)因此【猶太信基督的各教會都沒見過】他(加1:22)。掃羅是羅馬公民,即使猶太人【想法要殺他】(29節)也不太容易。掃羅的退場,表面上是因為猶太人的逼迫,其實是因為主耶穌要差派他【遠遠地往外邦人那裡去】22:21)。【猶太,加利利,撒馬利亞各處的教會】(31節)。【教會】原文是單數,表示他們是合一的基督身體,既沒有猶太教會和撒馬利亞教會之分,也沒有大小,體制之爭,而是【在基督耶穌裡神的各教會】(帖前2:14)。當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的教會【都得平安,被建立;凡事敬畏主,蒙聖靈的安慰】(31節)之後,聖靈就會繼續帶領教會向外邦人宣教【直到地極】 (1:8)。彼得【周流四方】(32節)就是在【猶太,加利利,撒馬利亞各處的教會】(31節)教導門徒和傳福音。【居住呂大的聖徒】(32節)可能是腓利一路傳福音所結的果子(8:40)。(36節)【約帕】是現代的雅法(Jaffa)是位於呂大西北大約20公里的海港,也屬於猶太地。【大比大】(36節)是亞蘭文【多加】(36節)是希臘文,意思都是【母鹿、母羚羊】。主耶穌稱呼睚魯的女兒為【閨女】(可5:41),亞蘭文是【大利大ταλιθά】(可五41),與【大比大Ταβιθά】原文只差一個字母。依照猶太人的習俗,死人埋葬前須洗身。但這些人並沒有把大比大膏抹埋葬,而是停在沒有人幹擾的樓上,表示他們指望彼得會使【大比大】復活,就像主耶穌使【大利大】復活一樣。猶太人知道舊約的先知以利亞(王上17:19)和以利沙都是在樓上(王下4:21)使人復活的。【大比大,起來】(40節)這句話的亞蘭文【Tabitha Cumi】與主耶穌叫睚魯女兒復活的【大利大,古米Talitha Cumi】(可5:41)只差一個字母。聖靈賜給使徒行神蹟的恩賜是為了見證主(1:8)彼得對一男(32-35節)、一女(36-42節)施行的兩個神蹟,叫人看見了不是跟隨使徒,而是【歸服主】(35節)【信了主】(42節)。信心並非倚靠神蹟,神蹟也未必能讓人信主,但神蹟奇事也是聖靈在人心播撒真實信心的方式之一。(43節)【硝皮匠】就是製造皮革的工匠,工作對像是動物的屍體,所以經常不潔淨(民19:11-13)是猶太人避猶不及的。他住在海邊(10:6)是因為職業被社會邊緣化的緣故。但彼得願意在他家住宿,顯示他已經消除了許多猶太人的偏見,只注重一個人是否在基督裡。彼得【周流四方】(32節)自己未必有明確的計劃,但聖靈卻有。聖靈一步步地把彼得從耶路撒冷帶到呂大(32節),又從呂大帶到約帕(38節),最後帶進不潔淨的硝皮匠家裡(43節),不是為了讓他一路行神蹟,傳福音,而是要他在這裡等候主的命令。 思想: 掃羅對猶太教信的真心實意,所以照祭司的意思,視基督門徒為眼中釘,急欲除之而後快。門徒對基督信的真心實意,所以照上主的意思,視世人為需要拯救的對象,天天務必廣傳福音! 人若全然委身,就要委身於神自己的計劃,讓神更寬闊的旨意成就在我們身上;人若為主擺上,也當擺上自己的等候,專心等候主最好的時間到來。 祈禱:主耶穌,感謝你的旨意計劃是偉人,更是奇妙的,不是按照人的熱誠,更不是按照人的智慧,而是按照主你美善的旨意,因你來不是要人滅亡,而是要拯救我們!愛我們!阿們!

使徒行傳 9:1-22使徒行傳 9:1-22

【使徒行傳】 年輕的掃羅拿著大祭司的文書【給大馬士革的各會堂】(2節)顯示他已經深得猶太公會的信任,從此可以獨當一面,前途無量。(3節)大約是在中午(22:6)天空突然出現了閃電和雷聲(7節)。此時是適合長途旅行的旱季,打雷是很不尋常的(箴26:1)。在先知撒母耳的時代,神用【打雷雨】(撒上12:17)作為記號,讓以色列人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肯以神為王(撒上12:12)是【罪上加罪】 (撒上12:19)。現在,主耶穌也用晴天霹靂作記號,讓掃羅清楚知道自己拒絕基督,也是【罪上加罪】。掃羅所逼迫的是門徒,但主耶穌卻說:【掃羅!掃羅!你為什麼逼迫我】(4節)?顯示逼迫【主的門徒】就是逼迫主。這是主耶穌復活以後最後一次向人顯現(17節;林前9:1;15:8)。【主啊,你是誰】(5節)這個【主】只是尊稱(10:4)因為掃羅雖然知道那是一個超自然的力量,但此時還不認識主耶穌。主耶穌說:【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穌】(5節)這句話真是晴天霹靂。(6節)引導掃羅接受別人的引導和幫助;聖靈總是把人帶進基督的身體教會,讓肢體之間彼此印證,互相配搭,而不是讓人孤芳自賞,憑著個人的感覺獨來獨往。雖然他們【聽見聲音】(7節)卻沒有聽明聲音裡的意思(22:9)也沒有看見主的顯現,只是目瞪口呆地【站在那裡,說不出話來】(7節)。掃羅僕倒在大光面前,不由自主地閉上了眼睛,等到【睜開眼睛,竟不能看見什麼】(8節)。保羅開始傳道之後所行的第一個神蹟,也是叫人【眼睛立刻昏蒙黑暗】(13:11)。(8節)這是一個巨大的改變好像咆哮的獅子一樣出了耶路撒冷,卻像溫順的綿羊一樣進入了大馬士革,很快,主還要把牧人的性情加給他。【三日不能看見,也不吃也不喝】(9節)指掃羅在黑暗中禁食禱告(11節)憂傷謙卑地反省自己的一生; (10節)【亞拿尼亞】意思是【耶和華已賜恩給他們】。(11節)【猶大的家】本來是接待大祭司的代表的,如今竟有門徒主動上門探訪。亞拿尼亞對掃羅的顧慮乃是人之常情,他害怕被大祭司的人捉拿,也擔心給掃羅【按手】(12節)會被誤認為與惡人聯合。主所引導我們去做的事,有時似乎是違反常理;但門徒【信奉這道】(2節)並不是按照人的常理,乃是根據有無主清楚的指示。逼迫教會的人不但【有從祭司長得來的權柄】(14節)而且還將成為主所【揀選的器皿】(15節,所以【你只管去】(15節)。(15節)【外邦人和君王,並以色列人】是掃羅一生作見證的三類對象。【為我的名必須受許多的苦難】(16節)這將成為掃羅一生的寫照。主耶穌打發亞拿尼亞是要叫掃羅能看見(17節)並且向他發布命令(22:10,15)但並未透過他把真理傳授給掃羅。亞拿尼亞不再猶豫,勇敢地去了,並且【把手按在掃羅身上】(17節)。掃羅信主後從門徒口中聽見的頭幾個字,就是被亞拿尼亞親切地稱為【兄弟掃羅】(17)。這個溫暖的稱呼,使他不再為基督的身體能否接納自己而忐忑不安;這個溫暖的城市,也證明了基督對人生命的改變;因為只有在基督裡,掃羅與亞拿尼亞這兩個仇敵才能變成弟兄。亞拿尼亞既不是使徒,也不是長老,只不過是一個寂寂無名的門徒,但他卻能受主差遣為未來的外邦人使徒保羅施洗(18節)。【掃羅和大馬士革的門徒同住了些日子】(19節),並且從迫害者變成了宣教士。掃羅來大馬士革的目的是為了追捕門徒(2節),現在卻要叫人成為門徒。他【在各會堂裡宣傳耶穌】(20節)滿有勇氣地向了解自己過去的人(21節)宣告。掃羅在大馬士革各會堂傳福音的中心內容,是宣講耶穌【是神的兒子】(20節)【證明耶穌是基督】(22節),這兩點是猶太人信主的關鍵。 思想:掃羅悔改的經驗表明,人之所以能降服於主,並非因著人的聰明智慧,宗教知識或心志熱忱,而是主主動的恩典和帶領。因此,每一個為主作【亞拿尼亞】的人,也應守住自己的本位,只要忠心作主話語的出口、不要用自己來代替主。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讓我們能夠認識你的旨意,縱使行在你的旨意中或許不是我們能夠完全的理解,更不是能夠完全勇敢的接受或踏上,但願你的話一直要在我們生命中作我們的勇氣作我們的力量。阿們!

使徒行傳 8:25-40使徒行傳 8:25-40

【使徒行傳】 腓利所開始的撒馬利亞宣教工作,現在由使徒們進一步開展,從此撒馬利亞教會就成為了合一的教會的一部分(9:31)。(26節)是先從耶路撒冷向南到希伯崙,再往西南到迦薩,一路都在猶太地的範圍內。【迦薩】位於撒馬利亞西南一百多公里的地中海沿岸平原上,原來是非利士五城之一(申2:23)也是古代國際貿易大路【沿海大道Via Maris】前往埃及的必經之路。過了【迦薩】下一站就是埃及。【那路是曠野】(26節)一路只有來往的客旅,沒有常住的居民,並不適合傳福音。腓利剛剛在耶路撒冷北方的撒馬利亞打開局面,又得到了使徒的認可,本來應該留在那裡拯救更多的靈魂,但聖靈卻讓他【起來!向南走】(26節)。腓利是被聖靈充滿的人(6:3)被聖靈充滿的特徵就是順服聖靈:合理的命令固然順服,貌似不合理的命令也要順服,所以他【就起身去了】(27節) 。【不料】(27節)他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遇見了一位【有大權的太監】(27節)福音從此傳向了南方的地極。這位太監【上耶路撒冷禮拜】(27節)表示他是個敬畏神的人,可能已經歸化了猶太教,所以不遠千里來到耶路撒冷守節,現在正在回途之中。【衣索匹亞】(27節)是【古實】(賽18:1)即埃及南方尼羅河沿岸的努比亞(Nubia),位於現代蘇丹的北部。當時古實的習俗是由王太后攝政,被稱為【女王甘大基】(27節),透過母系世襲;王太后去世後再由國王親政。女王的財政總管出國朝聖,顯然是經過女王批准的。(28節)【念先知以賽亞的書】指朗讀《以賽亞書》。《以賽亞書》很長一卷文士抄寫的《以賽亞書》價值不斐。這位太監可能剛從耶路撒冷買到一卷希臘文七十士譯本的《以賽亞書》所以在路上迫不及待地研讀起來。(30節)【你所念的,你明白嗎?】這是當時猶太拉比的問法,意思是在字面之外,還有沒有更深的意義。若【沒有人指教】(31節)就不能完全明了。32-33節引自七十士譯本的賽53:7-8這是預言彌賽亞的經文,是向猶太教背景的人傳福音最理想的開場白。賽53:7-8預言神的僕人忍受各種凌辱,擔當別人的罪,成為贖價,最後被神高舉。當時的猶太拉比對誰是神的僕人意見紛紜,莫衷一是,有的認為是指以色列民族(賽44:1-2)有的認為是指先知自己(耶11:18-20)有的認為是指彌賽亞。因此,這位渴慕真道的太監也糊塗了(34節)。經過腓利的講解,太監相信主耶穌是基督,所以他沒有理由不受洗了。真正信主的人,必然會渴望按著主耶穌的吩咐,受洗歸入祂的身體。 【看哪,這裡有水,我受洗有什麼妨礙呢】(36節)這是《使徒行傳》中的第一份洗禮申請書。太監雖然不見了腓利,但卻仍【歡歡喜喜地走路】(39節)把福音傳向南方的地極,應驗了【埃及的公侯要出來朝見神;古實人要急忙舉手禱告】(詩68:31)。他不再需要到耶路撒冷朝聖,也不必和腓利發展更深的友誼,因為他已經與基督建立了直接關係,找到了開啟聖經的鑰匙。腓利一邊走一邊傳道,把福音傳遍了猶太地的各城。【凱撒利亞】(40)是猶太行省羅馬巡撫的總部,居民大都是希臘人。凱撒利亞可能是腓利的家鄉,此後他一直定居在那裡,向外邦人傳福音。二十多年後,當路加和保羅在腓利家借宿的時候(21:8),腓利可能親口講述了本章的故事。 思想:在我們的生命中,神也常常意外地改變我們的方向;但我們可以確信,每一條曠野之路都有事奉的機會,因為每一個曠野都有聖靈的同在。今天,我們對聖靈的感動和引領也常常難以理解,只有完全順服的人,才能讓奇蹟發生在自己身上。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在我們生命中的帶領,因我們都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經歷,我們能夠深信每一步都有主你的引導,都有主你的旨意,願我們一生都信任主你的引導。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