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使徒行傳

使徒行傳 4:18-37使徒行傳 4:18-37

當公會違背基督的命令,禁止他們【奉耶穌的名講論教訓人】(18節)時,彼得就引用摩西律法來回應他們,讓高舉摩西律法的撒都該人啞口無言:1.【聽從你們,不聽從神,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們自己酌量吧】(19節)這是引用 (申13:4)。2.【我們所看見所聽見的,不能不說】(20節)這是引用 (利五1)。公會的領袖雖然學識淵博,但此時竟然無言以對。表面上,是因為彼得胸有成竹,應對自如:實際上,在聖靈充滿的彼得面前(8節),他們未必知道該說甚麼。【官長為百姓的緣故,想不出法子刑罰他們】(21節)因為若是【這事越發傳揚在民間】(17節),可能會使更多的百姓信從;若是懲罰他們,更可能導致百姓的騷動。【原來是藉著神蹟醫好的那人有四十多歲了】(22節)病歷漫長,病情頑固,眾所周知是藥石無醫,現在卻痊癒了,這是無可辯駁的神蹟,所以【眾人為所行的奇事都歸榮耀與神】(21節)。因此,刑罰或不刑罰,兩者都會妨礙撒都該人的既得利益,讓他們進退為難,只好【恐嚇一番,把他們釋放了】(21節)。兩人只提到【祭司長和長老所說的話】(23節)可能因為公會裡的法利賽人與撒都該人的意見有所不同(5:34)。教會受到的第一次逼迫,引發了教會的第一個禱告會。逼迫能使人認清世界的真相,難處能讓人發現地上無所倚靠。因此,當逼迫把教會逼到神面前的時候,難處就會成為教會的得勝,發出能使地面震動的禱告(31節)。【他們聽見了,就同心合意地高聲向神說】(24節)表明這是一個昂首挺胸,坦然無懼的禱告會,是靠著主向仇敵誇勝。24節引自詩146:6;25-26節引自詩2:1-2。(27節)【希律和本丟·彼拉多,外邦人和以色列民】被列在一起,表明他們都是25-26節所說的彌賽亞的敵人。猶太人因為拒絕耶穌,就和不信的外邦人一樣成了基督的仇敵。23-30節是教會史上記錄的第一篇公禱那【聚會的地方震動】(31節)的禱告會。這禱告是同心合意的門徒 (24節)。門徒在五旬節第一次被聖靈充滿(2:1-4),彼得在公會第二次被聖靈充滿(4:8)現在門徒在禱告會後第三次被聖靈充滿。這次被聖靈充滿的表現不是說方言,而是【放膽講論神的道】。公會禁止他們【奉耶穌的名講論教訓人】(18節),聖靈卻讓他們不斷地放膽講論。4:325:11的主題是【堵住假冒為善的破口】與6:1-7【堵住事務分心的破口】前後呼應。當教會開始得勝,福音開始廣傳的時候,撒但也不會停止工作。耶路撒冷教會的門徒【都是一心一意的,沒有一人說他的東西有一樣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32節),這既不是人為的規條,也不是周圍的壓力,而是被聖靈充滿的結果。信徒的身心才智力量,財寶時間生命,,沒有一樣【是自己的】(32節)。(33節)【使徒大有能力,見證主耶穌復活】包括放膽講道和神蹟奇事。【眾人也都蒙大恩】(33節)包括【得眾民的喜愛】。耶路撒冷教會【內中也沒有一個缺乏的】(34節)教會中若不缺少愛,就不會缺乏物質。【人人將田產房屋都賣了】(34節)並非賣掉了所有家業,至少留下了自己家人居住的房屋,否則初期教會也不可能【在家中擘餅】(2:46)。【放在使徒的腳前】(34節)意思是請使徒決定如何分配。這些奉獻出來的錢財不是用來平均分配,實現共產,也不是用來扶貧濟困、施捨行善,而是由【被聖靈充滿】(六3)的人【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35節)。(36節)【巴拿巴】,意思是【勸慰之子】。他本名約瑟,因【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11:24),以良善忠厚聞名,所以使徒給他一個別名【勸慰子】(36節)。巴拿巴是安慰人的榜樣,他並不是用溫馨的話語來安慰人,而是付出了愛心,包容、勉勵和錢財的真實代價(9:27;11:23;15:37)。後來被神使用呼召保羅(11:25)並且成為使徒保羅的宣教同工(13:2)同作外邦人的使徒(14:14)。 思想:公會領袖與官府政要都是知識淵博,經驗老到,大權在握的人。他們看彼得約翰竟在他們名言禁止的壓力下,不怕恐嚇,不怕苦難,不怕犧牲,仍舊壯膽宣揚耶穌的復活,就都很覺希奇,認明一定是因為他們都跟過耶穌的緣故。顯然,在主的眼中,在主的國裡,或許我們是那樣沒學問,沒地位的人,反而是更能憑藉聖靈而軟弱變剛強,愚拙化智慧,讓主名大得榮耀的人。 祈禱:親愛主,因著你的能力,你的慈愛讓我們生命得到力量,得到引導,儘管我們生命好渺少,我們沒有甚麼的地位,權勢,是好普通的人,但因著主你讓我們生命是多麼精彩,感謝你。阿們!

使徒行傳 4:1-17使徒行傳 4:1-17

(1節)【使徒】指彼得和約翰;【祭司們】指當時在聖殿值班的祭司,他們剛剛獻過晚祭。【守殿官】原文是單數,意思是【看管聖殿的官長】在聖殿中的地位僅次於大祭司。 (2節)表示撒都該人不相信死人復活(路20:27-40)所以聽到有人【傳說死人復活,就很煩惱】。復活是教會信仰的根基,也是撒都該人的軟肋。彼得和約翰在下午三點到聖殿禱告(3:1)在所羅門門廊的講道可能花了兩個多個小時(3:11-26)所以現在【天已經晚了】(3節)。根據猶太口傳律法,猶太公會不能在晚上舉行合法的會議(《密西拿Mishnah》 Sanhedrin 4 : 1)所以守殿官拿住他們以後【就把他們押到第二天】(3節)。神的工作在甚麼地方開始,仇敵的破壞也會接踵而來;但仇敵的攻擊和地上的權勢都不能攔阻神國的拓展,雙腿痊癒的只有一位,靈魂得救的卻有【男丁數目約到五千】(4節)加上婦孺可能超過一萬。主耶穌的醫治,從來都不是為了暫時解決身體的病痛,而是為了吸引萬人歸向祂;既不是按照人的需要,也不是根據人的【能力和虔誠】(3:12)而是照著祂自己的主權。【官府,長老,和文士在耶路撒冷聚會】(5節),指召開猶太公會。(6節)【亞那】是敘利亞巡撫居里扭任命的猶太行省第一任大祭司,於主後6-15年在位,後來被羅馬巡撫革職。【該亞法】(6節)是亞那的女婿(約18:13)於主後18-36年任大祭司。但亞那得到兒子和女婿的擁戴,在猶太人的心目中仍被視為合法的大祭司(路3:2)。實際上,這兩位大祭司都是羅馬帝國任命的政治工具。路加列出了到會的公會領袖及其親族的名字(6節),甚至比審判耶穌的那次會議還要詳細(路22:66)表明這次聚會非常鄭重。猶太教高層對彼得和約翰這兩個小小的漁夫如此重視,是因為彼得的講道在耶路撒冷造成了巨大的震動。當時,猶太全地的法利賽人只有六千多,而這次信主【男丁數目約到五千】(4節),是一個龐大的數目。加上五旬節已經信主的三千人(2:41),門徒的人數已經大大超過了法利賽人。在審問的時候,他們卻明知故問:【你們用甚麼能力,奉誰的名做這事呢】(7節)?因為他們無法否認已經發生的神蹟(16節)只想施加壓力,誘使彼得承認自己是能行神蹟的假先知(申13:1-3)從而定他死罪(申13:5 )。彼得在五旬節已經【被聖靈充滿】(2:4)了,現在又【被聖靈充滿】(8節)可見聖靈的充滿可以是多次的。這次聖靈充滿的表現不是說方言,而是得著了向公會領袖見證基督的口才和膽量(9-12節)。句話的語氣帶著諷刺,顯示彼得在公會面前坦然無懼(13節)。(9節)【痊癒】與(12節)【得救】原文是同一個詞,是雙關語。這位身體有【殘疾】(9節)的人因著【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10節)得了【痊癒】也像徵一切信靠耶穌基督之名的人將在靈性的殘疾上【得救】。 (10節)這個回答使撒都該人非常尷尬,儘管他們不相信復活,卻又無法反駁,因為這個人確實【得痊癒】了。【祂是你們匠人所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11節)是直接引用詩118:22。古代中東人在建造房屋安放根基時,先在最外角安置【房角的頭塊石頭】(11節),作為建築物底部轉角處的基石,用以連接牆垣,支持和穩定整個建築物。【除祂以外,別無拯救】(12節)是間接引用詩118:25;宣告耶穌基督是那塊唯一能施行拯救的【房角石】。(13節)【沒有學問】指沒有受過抄寫妥拉的訓練。(13節)【小民】指沒有資格抄寫妥拉的普通人。彼得滿有智慧的應對(9-12節),可能使猶太領袖想起了五十多天前與耶穌屢辯屢敗的尷尬場面。公會不否認【他們誠然行了一件明顯的神蹟】(16節)也不會因此而【悔改歸正】。因為他們既不關心耶穌是不是基督,也不關心耶穌有沒有復活,只關心維持社會穩定,維護既得利益。 思想:傳福音不能只傳拯救,不傳建造,不但要傳天梯(12節)也要傳房角石(11節)。因為神拯救我們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叫個人得著永生,更是為了【建立基督的身體】(弗4:12)讓【祂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裡,得著榮耀】(弗3:21)。今天,我們信徒在世上最大的榮幸,就是被世人認明是【是跟過耶穌的】;而最大的羞恥,就是別人看不出自己【是跟過耶穌的】甚至在人前否認是【跟過耶穌的】。我們有否因跟隨耶穌而得著榮幸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拯救,更感謝你的選召,能讓我們生命去事奉你,見證你,更能夠為主你建造你心意的教會,求主引導我們生命都走在你的旨意中。阿們!

使徒行傳 3:11-26使徒行傳 3:11-26

11節表示他們已經從聖殿出來,到來了外邦人院。這裡有男人,女人和外邦人,最適合向眾人講道。12-26節是彼得的第二篇講道:第1篇講道對主耶穌的身份有了更深入的教導:祂不但是【主,基督】(2:36)也是神受苦的僕人(13節)【聖潔公義者】(14) 【生命的主】(15節)像摩西的先知(22節)神的兒子(26節)。第2篇講道對罪進行了更猛烈的攻擊:第一篇講道兩次指出了百姓的罪2:23,36)第二篇講道卻四次指出【你們卻把祂交給彼拉多】(13)【你們竟在彼拉多面前棄絕了祂】(13節)【你們棄絕了那聖潔公義者】(14節)【你們殺了那生命的主】 (15節)。這是使徒彼得所行的第一個神蹟,但他卻沒有陶醉在成功的喜悅裡,而是立刻澄清不是「憑自己的能力和虔誠使這人行走」(12節)把眾人的注意力量從殘疾人和自己轉移到復活的耶穌(13節)。(13節)【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這是提醒在場的猶太人明白自己是承受神聖約的子孫(25-26節)。(16節)【我們因信祂的名,祂的名便叫你們所看見所認識的這人健壯了】這句話有兩層意思1.這是高舉生命之主,彼得是【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6節)施行醫治,既不是倚靠法術,也不能自己隨心所欲。2.這是對罪毫不妥協,因為這句話的背景,是彼得四次指控百姓的罪(13,14,15節)。(16節)【正是祂所賜的信心,叫這人在你們眾人面前全然好了】這【信心】既包括彼得的信心,也包括這位殘疾人的信心,因為他願意被彼得扶起來(7節)顯示了他相信【拿撒勒人耶穌】(6節)是基督。百姓【做這事是出於不知】(17節)不但不知耶穌是基督,反而把釘死祂當作事奉神。當時,許多猶太人認為耶穌被釘十字架,就是死於律法的咒詛之下(申21:23)所以不是彌賽亞。因此,彼得向他們澄清,眾先知早已【預言基督將要受害】(賽53:7-8;詩2:1-2)。(19節)【歸正】原文又被譯為【轉身】(9:40)【歸向】(14:15)【迴轉】(28:27)也就是【歸向神】(26:20)心思的【悔改】一定會伴隨著行動的【歸正】。雖然猶太人是因無知而釘死了自己的彌賽亞,也【應驗了】(18節)神的計劃,但他們必須在知道後立刻悔改,這是神的恩典呼召、更是他們的唯一的出路。(19節)【使你們的罪得以塗抹】比喻赦罪。古人用蒲草紙書寫,所用的墨中沒有酸質,不會蝕進紙裡,只是留在表面,若用濕海綿擦拭,就可以【塗抹】所寫的字。公義之神的判決書,居然可以被【塗抹】這對罪人來說,實在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安舒的日子】(19節)指基督再來【復興以色列國】的日子,也就是猶太人盼望的彌賽亞時代。已經升天的耶穌基督,要等到神預定的時候才會再來建立國度,使萬物恢復神起初創造的光景。22節引自申18:15,23節引自申18:19,顯示主耶穌是新約的摩西,應驗了摩西對彌賽亞的預言。 (24節)顯示摩西吩咐百姓【都要聽從】【撒母耳】是摩西之後的第一位先知(撒上3:19-21)是眾先知的代表(來11:32)。(25節)【地上萬族都要因你的後裔得福】這是神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創12:3;18:18)。【地上萬族】包括猶太人和外邦人【你的後裔】原文是單數,特別指基督(加3:16)。猶太人是【先知的子孫】(25節)是亞伯拉罕之約的繼承人,理當先得著神所應許的福分。但是,選民的特權也伴隨著特殊的義務,特殊的榮譽是為了特殊的事奉。 (26節)這是《使徒行傳》中第一次指出福音要【先】傳給猶太人。 思想:事奉神的人只是能力的管道,並非能力的來源,更不能用自己的【虔誠】來操縱神,催逼神做事。我們若是誠實地面對自己,就不敢自誇【能力】和【虔誠】,因為一切的事奉都只是讓人到我們的主的面前。 祈禱:親愛主,我們感謝你的大能,更感謝你的同在,讓我們生命能帶著你的同在去事奉你,見證,求主讓我們知道我們只是你能力的管道,並非能力的來源,每日都需要歸到我們的源頭,就是主你的同在中。阿們!

使徒行傳 3:1-10使徒行傳 3:1-10

初期教會的猶太信徒仍然到聖殿(2:46)和會堂(13:5)禱告,聚會,傳福音(2:46),因為他們首先要向猶太人講明:【你們是先知的子孫,也承受神與你們祖宗所立的約】(25節)。【申初】(1節),原文是【第九小時】,就是下午三點,是聖殿獻晚祭和猶太人晚禱的時間。猶太人每天三次定時禱告【巳初】是上午九點【午正】是中午十二點【申初】是下午三點。【美門】(2節)的位置不能確定,可能是從外邦人院進入婦女院的門,有十五級台階,上面有精美的哥林多式銅飾(《猶太戰記The Wars of The Jews》卷5第5章3節)。這位【殘疾人】(4:9)坐在美輪美奐的聖殿門口【要求進殿的人周濟】(2節)這是一種很有效的乞討方法,也正是猶太教的真實寫照。這位殘障人士【看見彼得,約翰將要進殿,就求他們週濟】(3節),他一面竭力哀求,一面又因為經常失望而漫不經心。聖殿門口的乞丐不會只有這一個,但彼得,約翰卻【定睛看他】(4節)。因為這不是憐憫或同情,而是他們知道聖靈把自己領到這人面前,主耶穌要親自醫治(6,16節)聖殿門口的乞討和施捨,本來只是機械化的例行公事,但彼得卻說【你看我們】(4節)把這事變成了三個人之間的互相注視。【那人就留意看他們,指望得著什麼】(5節),患得患失的心情一下變成了熱切的企盼。彼得是教會的領袖;此時許多信徒都變賣了田產家業,凡物公用,可供彼得支配的金銀很多(2:45),但他卻說【金銀我都沒有】(6節)因為他知道自己只是【金銀】的管家。主並沒有讓彼得把【金銀】分給窮人,而是要他給人更好的-讓【生來是瘸腿的】(2節)人起來行走,從此不必倚靠【週濟】(2節)。彼得說:【只把我所有的給你】(6節)。今天,許多信徒和教會有了【金銀】,卻沒有了耶穌基督;有了扶貧濟困的本錢,卻失去了【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叫你起來行走】(6節)的能力!【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這句話有兩層意義:1.這是一個福音的呼召,要喚起這位殘疾人對耶穌的信心(16節)。當時的猶太人都輕看【拿撒勒人】,說:【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嗎】(約1:46)。因此,人若要相信已經被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就是活生生的【基督】只能倚靠主【所賜的信心】(16節)。2.這是一個信仰的宣言,宣告自己是根據主耶穌的旨意,倚靠祂的權能,讓祂自己來行事,所成就的事也當歸於祂的名下(16節)。這位殘障人士可能伸出右手,【指望得著什麼】(5節)。但彼得卻【拉著他的右手,扶他起來】(7節)。當彼得回答【金銀我都沒有】的時候,立刻把殘疾人燃起的希望熄滅了;但是,當彼得發出讓人難以置信,貌似玩笑的命令以後(6節),這位四十多年沒有走過路的殘障人士(四22)卻順服地站起來了。這個行動,正是顯示了他對【拿撒勒人耶穌】是【基督】的信心。主【所賜的信心】,使他伸出了一隻手,卻得到了一雙腿,【他的腳和踝子骨立刻健壯了】(7節)。【跳起來,站著,又行走,同他們進了殿】(8節),表明這位殘疾人已經活動自如,恢復了正常猶太人的敬拜資格。因為依照律法,有殘疾的人不能進入聖殿(利21:17),這位殘疾人若不痊癒,就不能被允許進殿。神的醫治是剎那完成的,無可辯駁的。百姓【認得他是那素常坐在殿的美門口求週濟的,就因他所遇著的事滿心希奇、驚訝】(10節)。今天,聖靈在信徒生命中的工作,也是我們向世人最美好的見證。 思想: 一個有需要的人,若是只靠人的手,即使天天被人抬來,四十多年仍是瘸腿(4:22);一個幫助人的人,若是只給【金銀】即使每天都給,也不能滿足永遠的需要。只有讓聖靈的能力流過我們的手,才能讓殘缺的生命得著痊癒;只有把基督給人,才能讓永遠的需要得著滿足。 祈禱:親受主,感謝你讓我們有能力,生命的氣息為主作工,你讓我們能給予的不只是物質,金錢,更是能分享主你自己,求主使我們每日都能見證你,分享主你美善的生命。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