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使徒行傳

使徒行傳 2:37-47使徒行傳 2:37-47

這些【虔誠的猶太人從天下各國來】(5節)他們突然聽到彼得無懈可擊地證明了耶穌就是【主,基督】(36節)而自己竟然參與了把自己的彌賽亞【釘在十字架上】(36節),瞬間就驚呆了,怎麼能不【覺得紮心】(37節)呢?他們已經成了神的【仇敵】(35節),還有什麼補救的方法嗎?所以他們在絕望中問:【弟兄們,我們當怎樣行】(37節)?彼得並沒有停留在辨認真理的階段,而且立刻敦促聽眾把【紮心】的道理付諸實行。 (38節)這句話是實際地應用【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21節)因為耶穌基督是【主】(36節)。【求告主名】包括兩部分:【你們各人要悔改】就是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向神悔改】(二十21)。那些五十天前高喊【釘祂十字架!釘祂十字架【(路23:21)或默認這罪惡的猶太人,第一個當有的悔改行動就是【受洗歸入基督】(加三27),公開脫離原來的立場、為主作見證。【就必得救】也包括兩個部分:【使你們的罪得赦】人只有悔改之後,才能照著主耶穌所應許的【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可16:16)。【就領受所賜的聖靈】人只有悔改之後,才能【受聖靈的洗】(路3:16)。 (39節)表明那些人之所以會【紮心】【悔改】是因為神的主動呼召。【你們和你們的兒女】指蒙召的猶太人。【一切在遠方的】指蒙召的外邦人。(40節)【也用許多話作見證】顯示彼得的這篇講道並不是逐字逐句的記錄。門徒對主耶穌的教訓緊記不忘,並且靠著聖靈特別清楚地背下了最重要的教導(約14:26)。傳福音就是邀請人跟隨耶穌基督,接受神的應許(37-38節)。(42節)【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總結了使徒時代教會聚會的四項主要內容【遵守使徒的教訓】就是遵守基督藉著使徒所傳的教訓,順服主,接受主的權柄,這是教會一切見證的基礎。【彼此交接】就是在靈裡【彼此相交】(約壹1:7),團契相交,彼此分享。【擘餅】就是在生活中【彼此相交】。在猶太人的文化【擘餅】是【吃飯】的同義詞(46節)指愛筵(46節)其中自然包括【主的晚餐】(林前11:17-34)。三千人不可能同時聚集在一處【擘餅】必然是分散在城裡城外的信徒家中,包括在朝聖者們臨時搭建的帳棚裡。【禱告】就是【與父,祂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約壹1:3)。他們除了平時的禱告,也依照猶太人的時間,每天到聖殿禱告三次(3:1)。【恆心】原文所修飾的不但是【遵守使徒的教訓】也包括【彼此交接,擘餅,祈禱】。【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43節)並不是為了解決人的難處,彰顯人的本事,而是為了向不信者證明神的同在(3:9)讓信者【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42節)。當時耶路撒冷【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44節)有其特別的背景:五旬節增加的三千信徒,大都是從遠方來耶路撒冷守節的(9-11節)。他們信主以後,需要留在耶路撒冷學習【耶穌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的】(1:1)謹記【使徒的教訓】(32節),才能再傳揚純正的福音,作主復活的見證(1:8)。這個過程沒有幾個月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們的路費很快就消耗殆盡。因此,本地就有信徒主動【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45節)。即使是有需要的耶路撒冷教會,也沒有強制要求【凡物公用】而是信徒自發自願的(5:4)。耶路撒冷教會之所以【凡物公用】既不是為了扶貧濟困,也不是為了搞平均主義,而是為了供應接受裝備的門徒,準備到各地去見證主(1:8)。雖然【凡物公用】只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現象,但【彼此相愛】(約13:34)的原則卻是所有的教會都當遵行的【他們天天合意恆切地在殿裡】(46節),顯示初期教會還沒有與猶太教完全分開,猶太教領袖們也沒有把信徒拒之門外。初期教會還有自己的聚會,他們【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46-47節)。 思想:人的道理可以說服人,但卻不能讓人感到【紮心】;只有聖靈才能使人【自己責備自己】(約16:8),只有禱告以後的信息才會使人【札心】讓人看見自己的敗壞,罪污,可憐和絕望,真實地認罪悔改,尋求救恩。但我們能夠為主作的就是彼此相愛,活出見證。 祈禱:親愛主,我們知道神你的工作並沒有停止,現在更要藉著聖靈讓人扎心悔改,求主藉聖靈使我們身邊的人看見自己的罪,更使我們藉著聖靈活出彼此相愛的信仰生命。阿們!

使徒行傳 2:14-36使徒行傳 2:14-36

14-47節的主題是【教會的第一篇講道】【彼得和十一個使徒站起】(14節),顯示雖然只有彼得主講,但卻是十二使徒共同為基督的復活作見證,也許還用不同的方言作同聲翻譯。補選使徒(1:15-24)的意義,在此就全然顯明了。完整的十二使徒在聖靈的帶領下,一起向天下各國的代表作完整的見證,這是他們履行大使命的第一個行動。【巳初】(15節)就是上午九點鐘,這是猶太人早禱的時間。猶太人在節期中,通常早禱之前不吃飯,更不用說喝酒了,所以說他們【其實不是醉了,因為時候剛到巳初】(15節)。17-21節引自舊約的珥2:28-32,顯示五旬節的聖靈充滿,開始應驗先知約珥所預言的聖靈澆灌(39節)。【末後的日子】又稱為【末世】,指現在正處於的世代(林前10:11)即從基督第一次降世到祂再來之間的新約時代(來9:26)。彼得把珥2:28的【以後】改為【末後的日子】是宣告現在已經處於【末後的日子】神最後的拯救計畫已經開始了,祂要把聖靈澆灌在各種各樣的人身上,而不像舊約時代只限於先知,君王和祭司。【說預言/propheteuo】(17,18節)原文既用來指預告將要發生的事(21:9;路1:61)也用來指傳講神的信息,所以也被譯為【講道】(19:6;林前11:4-5),傳道(太7:22;啟11:3)。(18節)【我要將我的靈澆灌我的僕人和使女】表明聖靈只充滿被神使用的【僕人和使女】而不是隨便甚麼人都可以求來。彼得把珥2:30的【在天上地下,我要顯得出奇事】改為【在天上我要顯出奇事,在地下我要顯出神蹟】(19節)這是世界末日之前的徵兆,五旬節的神蹟奇事只是起頭。【有血,有火,有煙霧。日頭要變為黑暗,月亮要變為血】(19-20節)這些都是審判之日的預兆。(20節)【主大而明顯的日子】就是【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珥2:31)。這些虔誠的猶太人都清楚知道,那是神介入歷史,施行審判和毀滅的日子,也是他們所盼望的神的百姓得贖的日子。先知約珥,以賽亞,以西結,阿摩司,俄巴底亞,西番雅,撒迦利亞和瑪拉基都是一再提到【耶和華的日子】(珥1:15;2:1, 11,31;三14;賽13:6,9;結13:5;;摩5:18;俄一15;番1:7;亞14:1)【耶和華的大日】(番1:14)或【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 瑪4:5)。【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21節)就是【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珥2:32)。在彼得所引用的希用【主】來代指【耶和華】。而在新約聖經中【主】這個字也用來指耶穌基督(36節)。在舊約裡,悔改的罪人當求告神的名;在新約裡,悔改的罪人當【求告我主耶穌基督之名】(林前1:2)。【凡求告主名的】不但能從罪惡裡得救,也將從神的審判中得救。過去那位曾經三次不認主的彼得(路22:34)已經與主【一同埋葬】(西2:12)了;現在站起來的,乃是與主【一同復活】(西2:12)的彼得。他的心竅已經被主開啟,可以明白聖經(路24:45),聖靈已經賜給他一切口才,智慧和能力(路21:15)。22-36節是彼得向眾人證明耶穌是基督,他的論證邏輯非常縝密:1. (22節)耶穌的工作證明祂是基督;2. (23-32節)耶穌的復活證明祂是基督;3. (33節)聖靈的澆灌證明祂是基督;4. (34-35節)大衛的預言證明基督是主。 思想:彼得經過嚴謹的論證,最後得出一個結論:【以色列全家當確實知道】(36節)那位被他們釘十字架的耶穌,已經登上了【主】和【基督】的寶座。那麼,那些親手釘死自己的【主】和【基督】的人,在【主大而明顯的日子】(20節)裡將會面臨何種結局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最愛我們,更願意興起我們,使用我們作主的旨意,我們感謝你能使我們見證神,願我們一生都見證主你耶穌是主。阿們!

使徒行傳 2:1-13使徒行傳 2:1-13

1-13節的主題是【教會被聖靈充滿】【五旬節】(1節),就是【七七節Shavuot】(出34:22)意思又是【第五十天】。(2節)【好像一陣大風吹過】代表聖靈的出現(約3:8)。【又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2節)【火焰】代表神的同在(出19:18;路3:16)。【舌頭】是複數原文與別國的【話】(4節)【鄉談】(6,11節)和【方言】(10:46;林前12:10)是同一個字;每個人都得到了一條舌頭,代表得著了一種方言的恩賜。五旬節大約是陽曆五至六月,是猶太人每年三大節期中(出23:14-17)天氣最適合航海旅行的季節(27:9)。所以,那些散居在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各地的猶太人,通常都在五旬節期間從【天下各國】(5節)來到耶路撒冷朝聖。而在這個特別的五旬節,他們也將把福音從耶路撒冷帶回【天下各國】。五旬節是安息日,耶路撒冷街上去聖殿敬拜的人特別多。聖靈降臨之後,門徒可能立刻衝出門前往聖殿,一路興奮地用各地的方言【講神的大作為】(11節)。所以【這聲音一響,眾人都來聚集】(6節)圍觀他們。(6節)【眾人的鄉談】原文是【自己的語言】也就是【別國的話】(4節)。當時羅馬帝國通用希臘語,猶太地通用亞蘭語,而出生在寄居之地的猶太人則說當地的方言,也就是【生來所用的鄉談】(8節)。這表明,五旬節的方言並不是毫無意義的舌音,也不是【天使的話語】(林前13:1)而是當時的聽眾能聽懂的家鄉話。聖靈在五旬節賜下方言恩賜的目的,就是為了向聚集在耶路撒冷的【天下各國】的人見證耶穌基督(36節)。【這說話的不都是加利利人嗎】(7節),顯示這些門徒大都是加利利人,帶著加利利的口音(太26:73)。應該只會說亞蘭文。9-11節所列的地方涵蓋了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從東方波斯的帕提亞,瑪代,以攔,到中部的美索不達米亞,猶太地,接著是北方小亞細亞的加帕多家,本都,亞細亞,弗呂家,旁非利亞各省份,然後是南方的埃及和利比亞,最後用帝國的中心羅馬,西方海島的克里特和東方曠野的阿拉伯來代表所有的地方。從這些地方都來了不少散居的猶太人和皈依猶太教的外邦人,也就是【進猶太教的人】(10節)。在場的人都看出這些門徒在用各自的鄉談【講神的大作為】。聖靈賜下說方言的恩賜,是要用有意義的話語來傳福音,而不是讓人發出一些沒有意義的聲音自娛自樂;聖靈充滿的目的,是要讓人得著見證主的能力,而不是滿足人的感覺和驕傲。各地的方言未必人人都聽得懂,如果有人聽見別人興奮地發出自己聽不懂的聲音,很可能會以為【他們無非是新酒灌滿了】(13節)。 思想: 五旬節就像巴別塔審判的逆轉。過去,神在巴別變亂了人的口音(創11:9)免得悖逆的世人高舉自我,共同滅亡(創11:6);現在,神卻在五旬節賜下方言,使蒙召的門徒能夠同心讚美神,廣傳福音。過去,神要阻止罪人合力建造巴別塔和巴別城(創11:8);現在,神卻要使用蒙恩的罪人同心建立基督合一的身體(弗4:12)。 祈禱:親愛主,你的旨意與救贖的計劃都是偉大,更是浩大的,但在你手中並沒有難成就的事,是你能使無可能變成有可能,願我們每日因著聖靈都經歷神的作為,更傳揚神的作為。阿們!

使徒行傳 1:12-26使徒行傳 1:12-26

12-26節的主題是【人的預備】,與路1:153:20【神的預備】平行。【樓房】(13節)原文前有定冠詞,顯示它在使徒們心中是獨特的,很可能就是最後晚餐的樓房(可14:15)可能是馬可的家,初期教會經常在這樓房裡聚會(12:12)被稱為【馬可樓Cenacle】。【耶穌的母親馬利亞】(14節)也和門徒一起禱告,這是新約聖經最後一次提到馬利亞的地方。【耶穌的弟兄】(14節)原文是複數,指主耶穌的肉身弟兄。他們從前不信祂(約7:5)現在卻都歸信了祂,其中雅各和猶大更是成了教會的領袖(15:13-21;加2:9;猶1)。這是耶穌復活的重要證據。(14節)【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禱告】原文表示這個禱告的目的是為了【等候父所應許的】(4節)。【等候】聖靈降臨的正確態度就是禱告,在禱告中等候神的時間和話語,在禱告等候中開始了基督的身體、新約的教會。在樓上禱告的【約一百二十名】(15節)【彼得就在弟兄中間站起來】(15節)顯示他已經成為十一使徒的領袖。【聖靈藉大衛的口】(16節)指大衛所作的詩:(詩41:9)【職任ministry】(17節)原文的意思是【服事】(林前16:15)與【位分ministry】(25節)是同一個字,又被譯為【職事】(20:24)【執事】(羅12:7)。【這人用他作惡的工價買了一塊田】(18節)實際上是由祭司長們用猶大賣主的工價代買的(太27:3-10)。猶大是被吊死的(太27:5)大概因為繩子斷裂導致身體跌落。【亞革大馬】(19節)是亞蘭文【血田】的希臘文音譯,位置不詳,傳統認為是在耶路撒冷城東南欣嫩子谷和汲淪谷連接的地方。【願他的住處變成荒場,無人居住】(20節)引自詩69:25【願別人得他的職分】(20節)引自詩一百零九8。彼得引用這兩句詩篇,是運用希勒爾長老(Hillel the Elder,主前110年-主後10年)的【由輕及重Qal vaHomer】的解經原則即如果律法適用於較輕,較小的情況,就可以推論它也適用於更重,更大的情況(民12:14)。從約翰施洗起,一直到主耶穌升天,都常與主耶穌作伴,這是與十一使徒【同作耶穌復活的見證】(22節)的基本條件。因此,十二使徒的候選人不包括主耶穌的肉身兄弟雅各和猶大。保羅和巴拿巴被主揀選在外邦人中間作使徒(9:15;14:14)也不屬於這特別的十二使徒之列。使徒不是出於人意的職位【選舉】(23節)他們的是人,實際【揀選】(24節)他們的卻是主。信徒所有的事工都是服事的【位分】【因為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可10:45)。【搖簽】(25節)指把候選人的名字寫在石頭上,再把這些石頭裝在一個容器內,搖動容器,直到有一塊石頭跌出來,石頭上的名字便是當選者。當時猶太人都用抽籤來決定人選(代上24:5)因為【簽放在懷裡,定事由耶和華】(箴16:33)。這不是教導我們如何選出教會領袖,而是教會集體作決定時仰望神的先例。 思想:十二使徒有特別的功用,他們要向猶太人見證主耶穌就是彌賽亞,神的救恩計劃卻勢不可擋,不會因著人的失敗而受阻擋。因此,十二使徒的【位分】被恢復,堵住了服事上的破口,門徒們就可以準備迎接聖靈的降臨了。我們有否願意被神堵住我們的破口,為主作見證作好準備呢? 祈禱:親愛主,感謝你的旨意與計劃,主你救恩的計劃沒有人能夠阻擋及制止,求主每日引導我們,使我們好好預備自己,每日都因主你話堵住我們的破口。阿們!